以制度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以制度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志斌
2019-11-12 10:09:14  来源:安徽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上的接力探索和历史发展,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高超智慧和战略定力,在生态文明制度优越性展现上的深谋远虑和目标取向。

  在环保制度构建上的接力探索和历史发展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针对所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立足于人民利益,接续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内容,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及治理体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时期就意识到制度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在1930年完成的《兴国调查》中提出“山虽分了,树木只准砍树枝,不准砍树身,要砍树身须经政府批准”。1932年他还联名签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我国环保事业法制化的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人口资源环境法制工作要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并探索实行资源有偿利用制度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提出要抓紧完善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创新绿色技术,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供给、完善、配套和执行置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位置,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旨在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建立,强化刚性约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为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等问题,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解决优质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要建立“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等问题,要建立“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为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等问题,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为解决监管职能交错等问题,要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等问题,要建立“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为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等问题,要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处置、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和对象,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高超智慧和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普遍觉醒和生态道德的“软性”约束,而且还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刚性”规范。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就其主体而言,涉及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资源开发者以及普通民众;就其对象而言,涉及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土壤、大气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对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保护行为”形成有效激励,对“破坏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只有构建起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各方参与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对象的全面覆盖,从而彰显协同作用,取得最大功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取向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更需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创新,健全与绿色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为绿色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保驾护航,使人民群众投身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从而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保护生态环境、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可靠保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治理上的高超智慧和战略定力。

  在生态文明制度优越性展现上的深谋远虑和目标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其目标取向可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坚持和严格执行业已形成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机制,化解影响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的障碍因素。第二,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要检视和弥补生态文明制度的缺环,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对象和主体各方面、诸环节的全覆盖,特别是要从总体布局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协同完善,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第三,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巩固和定型。要将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的生态文明制度加以巩固和定型,全面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优越性。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70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浅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性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失业率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依然必须从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中彰显工会作为

    山东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实施,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力量。

  •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发展的共性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设计,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程序和规则不尽相同。这种制度及机制上的区别与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水平、工人阶级力量的大小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