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自由主义为何没成为近代中国的选择
郑大华//www.workercn.cn2013-10-2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四川德阳出土汉代“播种”画像砖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主义、思潮。“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品,也曾在中国社会传播、流行,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由于它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从根本上指导解决中国问题而最终未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

  ●自由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自传入中国起,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传入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严复和梁启超。严复被称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之父,正是通过他的翻译和介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才真正传入中国。早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文中,就宣传介绍过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得以自由,国国得以自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先后翻译和出版了《原富》、《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这些名著中,严复译介了西方的自由经济思想、民主与法制思想,传播了逻辑知识,宣传了科学思维。尤其是《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一书,直译为《论自由》,它是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后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梁启超的《新民说》,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奴隶思想,提倡“我之自由”,“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其于古人也,吾时而师之,时而友之,时而敌之,无容心焉,以公理为衡而已。”(《新民说·论自由》)被人称为是“第三等级的人权宣言书”。

  第二个时期是五四时期。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活跃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并借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思想领域向教育、新闻、文学、艺术、学术、政治等各个领域拓展。比如,在教育方面,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教授治校,推广“启发式”、“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学术研究方面,主张学术独立,要求思想自由,反对政治干预学术;在文学艺术方面,揭露和鞭挞封建专制主义与愚昧主义(如“启蒙主题文学”),主张大胆地表现和张扬个性;在新闻出版方面,主张新闻出版自由,反对稿件送审和报刊书籍检查制度;在政治方面,发表《争自由的宣言》,发起人权运动;等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胡适。胡适被人们称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大师。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人接受的主要是以洛克、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或传统)自由主义,那么,五四时期的胡适接受的主要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或新)自由主义。

  第三个时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从一种思想流派开始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君劢、张东荪以及四十年代后期《观察》杂志的施复亮等人。张君劢曾长期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九一八”事变后,鉴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他和张东荪等人发起成立国家社会党,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统治,也不赞成共产党的苏俄革命,而主张走西方民主宪政的道路。“七七”事变后,为了形成介于国共两党的第三种力量,张君劢、梁漱溟、罗隆基等人发起成立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要求民主,反对独裁。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为代表的第三势力,介入国共和谈,主张中国走第三种道路,即:既不走美国的道路,也不走苏俄的道路,而是走美国和苏俄相结合的道路。在他们看来,美国是政治民主而经济不民主,苏俄是经济民主而政治不民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结合。但随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作为介于国共之间的第三种力量,已失去生存的空间,他们被迫在国共之间做出选择。这样,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自由主义也最终退出了历史的活动舞台。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