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华文化讲清楚
//www.workercn.cn2014-01-2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孔子研究院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赋予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意义深远。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步伐,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与本报于2014年1月16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尼山论坛发起五周年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大会由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主持。本报以综述方式对座谈内容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从哲学和思想的高度来加以引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对大会发言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详细阐发了中华文化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

  许嘉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央关于引领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概括起来说,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当然儒释道是主干,但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又是中坚力量。第二,一定要有创新性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有扬有弃,创造中华新文化。第三,我们13亿中国人都应成为展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主体。这三点都是有方向性的。第四,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与今后的社会发展、增强国力最密切相关的是道德。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源于万千年的生活、生产的经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认识、发展、完善、总结出来的。谈到价值,既有个人的价值,又有社会的价值。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就是稳定、和谐、生生不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个人的价值概括起来说就是仁义礼智,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伦理观。仁义礼智,其核心是仁,而义、礼、智、信、忠等等,都是仁在不同领域里所体现的重新命名。仁的精神要求推己及人,再扩展到推人及物,这是非常博大的。如果论证起来,它的必要性就是非此不“和”,离开这条路走别的路一定是不能和谐的,因而就不能生生不息。世界几个古代的大文明都中断了,就是缺乏生生不息。只有中华文明人种没变、文化没断。这是世界的奇迹,必有其理。中国人认为人性善,历代主流学者、民间观念都对人性善坚信不疑,这就是我们深厚的历史渊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伦理观、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很多人认为,人性善也是一种假设,其实人生出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我们这种假设和西方一神论的预设有根本不同,它是着眼于人的,是对人生的肯定、对人自身的赞赏,所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积极乐观的,深沉入世的,是以人为本的。西方哲学上千年来所不断反复讨论的所谓存有、存在的意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存在与意义无不都指向人、人生和人群,人群就是社会。

  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宋儒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身心、天地、宇宙是一气贯通的整体。大家常用的“民胞物与”,就是浓缩张载的话而形成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世上所有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正是因为天人合一,所以我们悟到和而不同,所以我们的文化有包容精神,甚至出现了宋元以来的三教融通的局面。真正的儒家文化,乃至儒释道文化,它的核心价值是跨越国度的、跨越时空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要想开掘研究好传统文化,而且要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那就必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到形上的高度。中国的形上学在宋代达到高峰,可是我们的形上学从来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狭小的专业性的学问,研究了形上,还要回到人间。孔夫子说“下学而上达”,我领会就是从现象界最后走到形上界认识它的根本规律。我想添一句,叫“上达而下潜”,也就是从形上要回到人间指导人间的生活。而我们这种“下学而上达”,以及“上达而下潜”,长时间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说潜藏在、隐伏在13亿人每个人的心里。因此我们的任务就一个——“上学而下潜”,不带宗教色彩地去唤醒这些基因,培育这些基因。

  中华文化接下来必须走出去,这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现在也是最好的契机。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的智慧不但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它解决人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人心问题的反射。而且西方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举出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当今西方科技最新发展获得的成果,常常与中国古老的哲学和理念暗合。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

  为官从政要修君子之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古代官员修身为政的主要思想资源,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叶小文结合儒家文化阐发了新时期的修身为政之道。

  叶小文强调,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毛泽东1938年的一个讲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叶小文指出,我们今天“当前的伟大运动”,首先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物质富有,但精神信仰的问题、道德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突出。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都像得了病,向钱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其中有一条就是需要文化支持。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传统是民族的本,民族精神需要从文化深厚的积淀中重塑。“文化传统”能传下来,就因为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安身立命——如同我们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对此特别重视。从这个基因发展出三条基本规定:一是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二是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三是敬畏生命。我们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特别是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中的免疫机能。

  第二,当前的伟大运动最迫切的就是反腐倡廉。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孔夫子最重要的就是以德治国,所以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最关键的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也就是所谓“官”。为什么要当官,怎么当官,当什么官?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的是指导和规范。当官,就要有当官的“品德”。现在许多人只重“官品”而轻“官德”。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与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是一脉相承的,是君子才能当官,才能“譬如北辰,众星共之”。官者,君子也。概要来说,君子之德有三点:第一担当,当多大的官就要有多大的担当;第二要修身,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第三就是要有敬畏,要怕人民、怕组织、怕互联网。我们各级干部要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去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主自醒,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才经得起如此复杂的市场经济的考验,如此多的诱惑,这才能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儒家伦理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曲阜时,强调要重视道德建设。他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的讲话把道德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就儒家伦理与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邢贲思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加强道德建设,当然要立足当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因素。儒家伦理思想中不少合理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例如,“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等。儒家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不可避免地有历史和阶级局限。但儒家思想的精华,凝结了无数儒家先贤的心血和睿智,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汝信认为:第一,儒学最值得我们今天发扬的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集中在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当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者爱人”是对“仁”的最明确的概括。实行“仁”就是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从“爱人”到“泛爱众”,一直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第二,《易传》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提倡的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孟子讲“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这种气节的人可以为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这种献身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继续发扬的。第三,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间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物质利益和欲望的问题上,儒家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