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历史解读:思想 制度 战略
//www.workercn.cn2014-07-29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北洋水师官兵合影

◎ 刘申宁

  提要

  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和政治精英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尚未从传统转变到近代时,再完美的近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传统人的手中很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近代中国的畸形发展和失败的悲剧也就难以避免。

  福泽渝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必须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第二是政治制度;第三是器物。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日本是按照福泽渝吉的顺序走的,而中国则是走反了。

  福甲午战争从本质上言,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战争。这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东亚局势的战争,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

  现实反思和警醒之处在哪里?《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首相、全权代表伊藤博文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伊藤博文说: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之事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李鸿章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在举世关注之外交场合,面对“东瀛倭国”首相伊藤博文一番咄咄逼人,充满揶揄、教训的话,身为“天朝上国”大学士的李鸿章作了极为坦诚的回答。而内心深处,此时的李鸿章究竟是羞愧交加?还是悲愤难禁?抑或急火攻心?

  120年后的人们应如何解读这场战争的失败呢?或许站的远一些,看的更清楚。

  1

  思想

  国民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而国民的力量来源于思想的成熟度。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制造枪炮,而在于造就国民的坚定信念。如果中国真正想要强大,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国民对这个体制有高度的认同,让人民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个国家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一个现代国民,有两条重要的标准:一看有没有权利;二看有没有财富。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同时,搞了自由民权运动,其核心是纳税人的参政权。国家把人民当国民,人民才会对国家效忠尽力。

  反观大清帝国,当日本在不顾一切调动和激发国民创造力的时候,清政府则不顾一切地将民间的思想火花扑灭于萌芽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战争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事,也不是军人的事。这和日本武士道对国家的那种效忠有很大的区别。政府愚弄国民的同时,也在愚弄着自己。当年威海卫陷落后,南洋舰队曾派人去日本海军,请求归还被俘的南洋舰队的两艘舰只,说这两艘舰只是北上参加北洋水师会操的,并非参战,理应归还。成为举世笑柄。

  梁启超说:“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近世以来,国民教育带来思想革命,作为纪律严谨的军队,其实更需要思想。对于军队而言,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撒手锏。中国走了几千年的愚民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再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不可行。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人们:对国民思想的钳制是一个政权彻底没落的重要标志。

  思想的钳制造成了国民精神的萎靡。甲午战时两国百姓精神状态对比十分强烈。中国百姓送子上前线,多哭哭啼啼,难舍难分。日本人送子弟入伍则以“祈战死”、“毋生还”为祝。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描述: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回顾近代以来,在中国共发生过二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是尹奉吉炸死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但二位义士都是朝鲜人。是朝鲜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书生每思至此,尝掩卷长叹!一条鱼病了,可以说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都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了。历史上中国不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但自秦大一统之后,专制皇权对国民意识的奴化,改变了国人性格中的阳刚勇武、思想灿烂、极富进取心的创造力。这种专制造成的国家元气的消亡,远比任何政策的失误更可怕。在当时的战场上,清军的临阵溃逃比比皆是,其更深层的原因当出自此。

  其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来源于中国战国时代的豪侠人格,并且一代代发扬光大。日本文化不同于中国的原因是,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文化主导下的大和民族,远不像中国这样背上阻碍社会进步、禁锢国人思维创新能力的沉重历史文化包袱。无论是国民的血性、民族的凝聚力,还是政治精英、文人士大夫的务实求真态度,以及锐意进取、献身牺牲,都不是中华帝国的那类景象。

  甲午战前,日本已经有了几个重要的思想家,比如:福泽渝吉。他们给日本谋划的路径是:日本不能满足于岛国位置,要和欧美诸强竞争。过去我们一直把这解读为日本要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其实不单纯是,更重要的是要让日本的经济全球化。今天看来,日本已经实现了福泽渝吉早年的愿景。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