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唐调:桐城派吟诵法之代表
朱立侠
//www.workercn.cn2016-04-1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唐调”是中国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吟诵调,由清末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唐文治(1865—1954)先生所创。唐先生做过清代农工商部署理尚书,是一位在外交、民族工商业等方面政绩卓著的清官。后来他掌管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提倡“教育救国”“国学救国”,培养了大批工科、文史方面的人才,是一位胸怀天下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国学大师。其治学淹贯汉宋,融通经史百家,尤其在理学、文学上成就最大,弟子推之为“性理兼考亭姚江之长,文章继昌黎庐陵而起”。然而,在唐先生众多成就中,最为独特且备受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其根据清代第一文派——桐城派古文理论创造的读文法——唐调。

  早在1901年,唐文治就以文章请教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吴先生讲授了“阴阳刚柔”之道和“因声求气”之说,并亲自示范了吟诵法。唐先生大受启发,潜心研究,数年后终于在原有江南吟诵调的基础上结合桐城派理论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唐调”,并长期在上海交大、无锡国专开设“读文法”课,又于1924年出版了专著《读文法》,更在1934年和1948年两次录制了中国最早的吟诵专辑,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发行海内外,将唐调推广到全世界,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吟诵调。唐调被称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唐文治被称为“近现代吟诵第一人”。

  “唐调”在传统吟诵调中颇有特色,别具一格。

  一、细分文体。唐文治先生有很强的文体意识,他用不同的吟诵来展现不同的文体特征。他的吟诵录音包括古文、《诗经》、《楚辞》、儒经、诗、词、曲等七种文体,比较全面,时间跨度从先秦直至清代,可谓历代文学作品吟诵的一个集成。这些作品的吟诵分为四大类。《诗经》、《楚辞》、古诗,属于古体,不拘声律,用简单旋律重复吟唱,体现出韵味和章法;格律诗词曲按照四声、平仄、阴阳等特性依字行腔,展现出声律的长短高低错落之美;先秦散文庄重古朴,吟诵起来也不花哨,不用较长尾腔;后世古文则重气势、讲神情,吟诵旋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并辅以较长的特殊尾腔,将神气表现得酣畅淋漓。这四大类中共用了三种调子。吟诵前两类的“吟诗调”和第三类的“诵经调”都是唐先生故乡江苏太仓的吟诵调,吟诵第四类的“读文调”则是他在桐城派基础上的创造,是其博大精深读文法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殊文章,兼有几种文体,则需要混用几种调子。比如唐先生吟诵李华《吊古战场文》时,整体上使用平缓的“古文调”,但遇到“鼓衰兮力竭”一段骚体时,则换用吟诵《楚辞》的“吟诗调”,对比非常明显。对文体如此严格的区分,在我们采录过的二十多个省近千人的吟诵调中,最为独特。唐文治以声音形式把不同文体特征活态地展现在我们耳际,生动形象,不愧为吟诵教育大家。

  二、明辨性质。唐文治的吟诵理论本于曾国藩在姚鼐“阴阳刚柔”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文四象”说,认为古文分为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四象,可以通过不同声音来体会每一类文章的神气,此即“因声求气”说,是桐城派的秘诀。唐先生据此研究出相应的读法:“读文有抗坠、抑扬、曲直、敛侈之妙。质而言之,读法有五:曰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其音亦分五:曰长音,短音,高音,轻音,平音。其气为二:曰疾,曰徐。大抵阳刚之文,宜急读,极急读,高音,短音,而其气疾;阴柔之文,宜缓读,极缓读,长音,轻音,而其气徐。少阳少阴之文,宜平读,平音,而其气在不疾不徐之间。然亦须因时制宜,未可拘泥。”吟诵的节奏、旋律乃至用气要根据文章阴阳刚柔的性质来进行,这是唐先生对桐城派文论的深化和具体落实。然而,对文章性质的辨别和读法的掌握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唐先生在其著作《国文阴阳刚柔大义》和《读文四十四法》中,注明了每篇文章的性质及适用范围,方便学生学习,可谓用心良苦。至今唐门弟子在吟诵时,依然恪守此道。如再传弟子陈少松先生吟诵偏阳刚的《岳阳楼记》时,每分钟约120拍;吟诵阴柔的《前出师表》,每分钟100拍;吟诵刚柔兼济的《前赤壁赋》则有快有慢,每分钟110拍。三者区分明显,非常讲究。唐调这种精微的追求在目前所知的吟诵流派中绝无仅有。

  三、讲究文气。唐调调子上的特色,在于平中见突,彰显文气。其吟诵节奏与汉字四声相关,平、上、去三个舒声,一字一拍,入声字半拍,为促声,通常较少出现,所以整体上节奏均匀。其旋律也较为平稳,一般由高低两个平调“2222321”和“55556165”构成,辅以短尾腔“6i6i”或长尾腔“6i5”。然而,唐调却以善得神气著称,主要在于“平中见突”手法的运用。比如整体均匀的节奏中,遇到入声字急读,以造成顿挫;平稳的旋律中,加上抑扬的尾腔,以造成跌宕,尤其是段落结束时的特殊尾腔6i5,跳跃较大(升三度再降四度),气势不凡,在整体平调中,奇峰突起,激荡出文气。这无疑是唐先生匠心独运的创造,他曾说:“至于首尾段落之处,其声皆须有宏大远到之致。或如波澜之潆洄,或如异军之突起,能神明于此,则其几于大成也不远矣。”可见这个特殊尾腔是能彰显唐调魅力的精华所在。由于它在众多吟诵调中独一无二,所以被视为唐调的标志,成为唐调调子上最大的特色。

  唐调之所以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与唐文治在吟诵理论上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唐先生是古文大家,又是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桐城派的“阴阳刚柔”说与“因声求气”说,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完善的吟诵体系:声音—文气—神情—境界,并指明了相应的探求方法:因声—求气—得神—入境,为吟诵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同时,他还把桐城派的声音主张看成是“炼声法”,提出了“运气—炼气—养气”的完善理论,从而将文格与人格相联系,把吟诵当作实现性情教育、道德教育的手段,借此完成文化救亡的使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在无锡国专培养了上千名国学人才,其中涌现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庭曜、蒋天枢、钱仲联、朱东润、陈中凡、冯振、魏建猷、马茂元、周振甫、冯其庸、汤志钧、范敬宜等多位文史大家。从这所被称为“国学家摇篮”的书院式大学走出来的学人,又把唐调传播四海,不断壮大,形成了中国吟诵史上的奇观。

  在近几年的吟诵抢救中,我们采录了李成蹊、陈以鸿、萧善芗、范敬宜等第一代和陈少松、魏嘉瓒等第二代唐调传人的吟诵,并搜集了王蘧常、钱仲联、朱东润等唐门高足的吟诵录音,对唐调进行了研究。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吟诵周”大型学术文化活动中,“唐调儒风”专场大放异彩,受到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下,“唐调”这种优秀的读书方法如能得到有效利用,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