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
刘庭华
//www.workercn.cn2016-05-0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从广义上讲,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是指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如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优秀文化,简直就是包罗万象。

  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借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要求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他的许多讲话,如《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实际,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言、名句来阐述,其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共6000多字,引用古典名言名句达44条之多。如孔子的德治仁政思想所主张的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提倡修德,“忠信笃敬”“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认为这些是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讲话中提出,“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而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思想。他在谈到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对话”,即朝代轮换周期律问题时说,今天我们党反腐倡廉的斗争,是历史上党反腐倡廉的继续,使共产党能永远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反腐倡廉,就可能亡党。国民党历史的变化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由成立初期的进步党,发展到后来不断腐化、老化、分化,失去民心,先是败退大陆,后则由民进党取而代之。

  儒家思想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特别是一些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的开播,把国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应该说,这对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另一种过头的倾向。这是与我们党历来对待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背道而驰的。

  大家知道,所谓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文化,它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此,它既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也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是批孔的,他认为,“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思想的人们”,是属于“半封建文化、奴化思想文化”。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曾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如何认识和对待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学术界,从司马迁至今,一直存在分歧。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部的任何改革,是有负面作用的,比如,第一,儒家主张泛道德主义,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强调德治(崇尚道德教化)、礼治(崇尚尊卑区别)和人治(崇尚榜样示范),它与现代法治存在诸多冲突矛盾。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说,道德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起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法治。第二,孔子提出平均、趋同求一的思想。他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对防止两极分化有一定警示作用,但孔子思想的落脚点是主张经济上平均。

  我们应该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术,自汉武帝到清朝的2000多年时间里,一直占头把交椅的重要位置,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

  坚持批判扬弃的科学态度

  有人说,传统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有的,这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即“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其实,道教对中国的士大夫而言也是治心的,是一付治疗精神疾患的“云南白药”。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封建统治者2000多年来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批判扬弃的科学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因为社会制度变了,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应有变化。毛泽东曾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他还指出,就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禁锢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受到批判,但他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对孔子的中庸观点,毛泽东就对它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孔子的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事物的安定性,从这个意义说,它是辩证的一个要素,但‘中庸’整个(整体)是反辩证法的,因为它害怕量变引起质变……把旧质绝对化,即把平衡作为追求事物的最高目标,否定斗争、变革等,把旧质绝对化,反对革命。所以,‘中庸’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

  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孔子儒家思想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他们也充分肯定孔子非(反对)宗教迷信的态度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今天,我们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如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创文明”,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取批判扬弃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汲取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养料来充实,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何解决好中西文化的关系,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课题。(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