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面对遗产瑰宝应有战略眼光
秉心
//www.workercn.cn2016-07-20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7月15日下午,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顺利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祖先留存的才智,再次馈赠给我们无上的荣光。

  5000年华夏文明,从未间断。这是世界文化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是如今我国排名世界第二的世界遗产数量。对我国而言,“49”只是浩如繁星的文化瑰宝的凤毛麟角;对广西而言,花山亦只是壮乡文化的奇珍之一。

  面对祖先留存的灿烂文化,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心态呢?感激而珍爱,自信而从容。因为感激,就不会辜负;因为珍爱,就不会挥霍;因为自信,就不会狂喜;因为从容,就不会短视。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向全世界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郑重承诺保护好中国璀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正在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站在世界的立场审视我们的文化价值,这就是自信的格局与视角。我们需要在文化的传承、保护、发扬中具备战略眼光,推进古老的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与世界的交流。文化遗产在其中,自然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个维度上看我们已经拥有和正在申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拥有广阔的胸怀以及长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让我们在文明的横坐标上不至于妄自菲薄,既可走向世界,亦可自处泰然;深远的目光让我们在文明的纵坐标上不拘于小利,不至于抱着所有的文化宝贝只奔联合国去,仅按一个评价标准来装扮自己,然后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琢磨着把具有价值的遗产通通变成摇钱树。不以申遗为最终目的,不以开发为唯一手段,不以圈地涨价为预期反应,不以蚕食遗产为最后结局,我们应该深情地把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物化在花山岩壁以及喀斯特地貌中的各种丰美的民族精神符号,真正视若珍宝,在规划与保护上下足功夫,在开发与利用中慎欲慎微。

  保护重于开发的理念,应该是面对所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第一要义。目前,这样的理念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仅涉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世界遗产地门票收入就达到109.65亿元,经营性收入超过200亿元。世界遗产地业已成为各地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力军。这当然没有错,但防范由此而生的过度挖掘、开发意识和行为,却很有必要。时至今日,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已经十分丰厚,社会文化的精神涵养也已经相对充盈,我们有理由、有实力用更长远的规划、更独到的见地、更精致的方式,对待或藏于乡野、或闪耀世界的所有遗产瑰宝,拥抱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这个时代。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