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王”字的本意为“天下归往”,也就是如今民主政治讲的民意认同——
对“王道”的一个误解
叶匡政
//www.workercn.cn2016-08-2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常看到一些不了解儒家思想的文人,一说起“王道”满嘴不屑,他们直观地认为“王道”指的就是君王之道,是一种专制、皇权的统治思想。这可以说是对王道最浅薄的误解。

  “王”这个字在古人观念中是非常神圣的。《说文解字》中,许慎对“王”的解释为“天下所归往也”,也就是指天下人所想归属或去的地方,可视为归宿的地方。在古书中,“王”常被训释为“往”,“往”在上古就是现在“去”的意思,并且目的地明确,而古代的“去”则指的是离开。

  董仲舒认为,古人造字,之所以把三画连其中称为王,三画象征的就是天、地、人,而使三者贯通则为“王”。所以古人多把“王”理解为人法天地之后,所拥有的一种公平正直、无私无偏的态度。

  最早谈到“王道”的书是《尚书》,它是这么说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不公不正,就是遵循王的法则;不要私行偏好,就是遵循王的大道;不要为非作歹,就是遵循王的正路;不营私不结党,才能使王道宽广;不结党不营私,才能使王道平坦;不反复不倾斜,才能使王道正直。可以说从周朝起,王道便被理解为公正无偏、人法天地的一种政治理念。

  孔子后来说的:“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王道。在孔子的理想中,一直期望恢复的就是自尧舜到周公所遵循的这种公正无偏、法于天地的王道政治。

  最早把“王道”和“霸道”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加以对比和论述的是孟子。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大概意思是:依仗强力而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天下,称霸一定要有强大国力。依靠德行来实行仁义的,可使天下归附,这样做不用国力强大,所以汤有七十里土地、文王有百里土地,就使天下归附了。以强力使人服从,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力量不够;而以德服人,则会心悦诚服,如同七十弟子归附孔子一样。

  孟子认为王、霸的分别在于“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还是“以力假仁”“以力服人”。孟子在这里所讲的王道,已经赋予了他所倡导的“仁政”思想,而霸道则为标榜仁义,但实际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在孟子看来,“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两者是对立的。

  孟子所说“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强调的都是行仁政、得民心,这样为政天下才能做到无人能够抵御和阻挡。

  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他一直强调民众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王道政治的基础和成败就在于能否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意合法性。仁政就是指政治不是基于暴力之上的,而在于人心向背和民意认同的基础之上。“王”字的本意为“天下归往”,也就是如今民主政治讲的民意认同,只是民主政治多强调程序的合法性,而王道政治关注的是民意的实质认同。

  在儒家政治理想中,王道是理想,是政治的最高价值;而霸道则为现实,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解决了两者关系,才能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政治秩序,所谓“天地人”三者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天道、自然与人类平衡发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