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⑤
没有自信 何以蓬勃
郑海鸥
//www.workercn.cn2016-09-2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如今遇到了不小的危机。试看身边,“曼哈顿”“威尼斯”“维也纳”等洋小区、洋地名屡见不鲜,几千年的城市名片、伴随几代人的乡愁记忆随之烟消云散;各种山寨的洋建筑、各种洋设计师“奇奇怪怪”的建筑作品,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人文自然环境极不协调,却在多地被奉为“地标建筑”,引来各种恶搞;一些外国小艺人在国内被视为大明星,凭着一张异国的脸庞就能疯狂捞金,让人大跌眼镜……

  如此种种怪现象的背后,都折射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冷漠和不自信。

  近代以降,随着西方侵略的加深,国人尤其是进步分子深感自己的坚甲利兵、声光化电落后于人,甚至文学艺术也大不如人。后来,索性将传统文化视为“腐朽落后”,贴上封条。“言必称欧美云云”的现象和心态逐渐形成。

  且不说“迷于彼而忘其我”的态度存在问题,文化的学习也绝不是抛弃长衫马褂再穿上衬衫西装那么简单。西方的不少文化的确光彩照人,但若缺乏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艺术体系的深入考究,又疏离本民族传统,便十分容易陷入跌跌撞撞的慌张。而我们的一些“学习”显然只得西方之形、又忘本国根本。所以,明明是广受追捧的西方音乐、电影,我们却只盯住了设备多豪华先进、画面多刺激炫目,使自己的作品很难让中国老百姓满意,外国观众买账的也寥寥无几。

  作曲家赵季平曾说,现在国内音乐学院的教育多是苏联和欧美体系,从理论上严格地讲,我们只是在学习他们的技法,但学习过程中却造成了自己民族音乐语言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民族音乐的不自信。“要缩小与世界先进音乐教育的差距,中国民族音乐对学生的滋养非常重要。”

  可见,文化终究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打个比方,别家园子里有鲜艳美丽的花,于是折来一束放在自己的花瓶中,看似一片春意,实际不能长久。这时最重要的是反求诸己,看看自家究竟有没有好花,分析别家的花为什么好,仔细探查土壤、肥料等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到博大精深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元曲,百花齐放的中国从来不缺少美。而通过与现代艺术的融通,无论是《卧虎藏龙》《大圣归来》等影片,还是关峡、谭盾等中国音乐家由交响乐演绎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是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自行车队的花木兰、穆桂英京剧脸谱头盔,都因浓浓的中国神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应有足够自信从传统中发现好花、在创新中培植好花。

  之前去贵州彝族地区采访,一位彝族老人回忆,他们曾去国外访问演出,外国人要和他们跳“迪斯科”。这些山里来的老人哪里知道什么是迪斯科。“现学现卖肯定不理想。”于是,他们分析了音乐节奏和动作,把彝族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合进来。“一曲舞罢,当场所有外国人都震惊了,都要向我们学‘彝族迪斯科’!”老人深有体会地说,如果当时一味地模仿跟风,肯定容易让人笑话,而时刻不忘老祖宗的好东西,就能让我们时时有力量、有自信,昂扬地展现民族的风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在它的滋养下,我们无疑会成长得更加健康充实、自信从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