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文化自信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充分发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张丽君 于倩
//www.workercn.cn2018-02-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发展为一种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政府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新变化而提出的倡议,旨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它用文化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减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从而为沿线各国长期的合作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还是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中华文化蕴含的包容、合作、求同存异的思想,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至关重要。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创新有效转化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我们的文化产品,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往来合作,推动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夯实“一带一路”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可以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友谊,进而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边境地区23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近一半,其中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这不仅为中国对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全面对外开放、民心相通的优势所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讲中国故事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可以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讲中国故事,既要讲中国厚重的历史,还要讲中国的改革发展,让“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国方案的正确设计和中国道路的明智选择。我们首先要提供讲故事的平台,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比如,以文化节、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形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绘画展览、电影电视剧等来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学术交流、研修,鼓励专家学者走出去的同时邀请其他国家专家学者访学,这种以生产知识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更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讲述中国故事,不仅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讲,还需要其他国家的人共同来讲,文化旅游正是这样一种方式。通过旅游,国外游客能够更真切、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回到本国后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

  “精耕细作”文化资源,积极输出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贸易强国

  文化贸易和投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手。2016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885.2亿美元,出口786.6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149亿美元,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6.8%.我们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播放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文化大国,但与美国等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差距。早在1998年,美国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的位置,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美国影片总量虽然只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全球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的文化贸易之所以非常发达,主要是因为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美国成功地向全球输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习俗,如文化遗址、特色建筑、民族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民族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活动等,其中30多项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我们要继续保持对传统文化自觉传承的敏感性,借鉴文化强国在对文化创意开发和推介方面的经验,对各类文化资源“精耕细作”。

  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上,首先,要始终坚守以文化为灵魂,根植于文化的传承。不能简单地复制,应在深刻理解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人才的灵感和想象力、高新技术的运用,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出口模式,做到以质取胜。其次,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要采用不同的创新转化方式。对于口头流传、文字记载的文化资源,如民间神话、民间文学、民风民俗等,可以结合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图书、动漫、展演、影视剧等来转化;对于物质文化资源,如文物、建筑、文化遗址等,利用数字技术转化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盘活这些沉睡着的文化资源,丰富其表现力、增强其感染力,提升其文化内容的传播力。根据数字文化资源虚拟化、个性化、跨时空性、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可以开发创意文化产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再借助互联网提高文化产品的输出效率,扩大输出范围,进而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作者:张丽君 于倩,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