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什么
王克群//www.workercn.cn2014-02-17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各族人民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所谓民本思想,就是主张百姓是立国、兴邦的根本所在。《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在养民”的说法。孔子认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进一步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近代,谭嗣同主张“民忠于君,君也得忠于民;君若不忠于民,人人得而戮之”。严复等人认为,“西洋各国之所以富强,正是由于其民尊且贵,民气大伸,政府与之共治”。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国家机关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为全国人民办事,国民是民国的主人。他还将民生主义列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中华民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历来秉持“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友善。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形成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国家、外交等问题上的宽广胸襟。

  刚健为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国先秦思想家十分重视确立人生志向问题,主张“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人要有志气,要有大无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思想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今天,我们党倡导的新时期的创业、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刚健为本、自强不息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民族振兴服务。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中华民族有着讲正气的优良传统,有着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此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孟子曾将这种精神生动地概括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高尚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价值理念抛却功名富贵乃至生命而奋斗不已,并造就了颜真卿、文天祥、林则徐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和人格典范。这些古代人杰身上都张扬着为国赴难、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而且把它进一步升华至新的境界。李大钊、方志敏、江姐等革命先驱在战争年代面对理想、信念和生命的冲突,他们都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雷锋、孔繁森等典型人物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出自己一切,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以道德的至善来凝结人心,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天下有道,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见利思义、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义往往是指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与之相对应的“利”往往指个人的私利。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必须关心他人利益,并由此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建立一个能让每一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制度而努力。在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历来强调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一种道德原则,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有序的基本道德要求。

  (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