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知行结合究天人
——夏甄陶先生的学术人生
郭湛 朱华彬
//www.workercn.cn2015-01-2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敬爱的老师夏甄陶先生,于2014年12月12日驾鹤西归了。夏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等领域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堪称一代宗师。他从事哲学研究几十年,不仅重理,而且重情。正如他在词中所言:“天有情,地有情,但愿人间情更浓,协和天地人。”他的志向就在于“知行结合究天人”。夏先生治学严谨,思想深邃,成果卓著,影响广泛;他师德垂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在夏先生追思会上,念及先生的深情关爱,学生们泣不成声。先生的学术贡献已永载史册,先生的人格品德将铭记在心。愿以此文勾画夏先生在天地人间留下的充满深情的思想者的足迹。

  早年求学经历与学术道路

  夏甄陶先生193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二都乡(今羊角塘镇)符竹村。这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很多孩子都念不起书。夏先生小时候家境贫寒,所幸学业没有中断。在中学期间,他就喜欢静静地思索,常常被一些看似玄奥的问题所吸引,对哲学产生了兴趣。1950年1月,他高中毕业后,做了半年山村小学教师。同年7月,他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家乡,来到长沙参加新中国第一次高考。

  1950年夏先生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录取,因家庭困难,他选择了到离家较近的武汉大学去读书。1952年初,由于国家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他又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直至毕业。1952年底,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马列主义研究部读研究生,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1954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在北京地质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讲授马列主义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秋,他被下放到京郊十三陵农村劳动。“文革”期间,他又被下放到地质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他被调到国家计委地质总局政治部工作。

  由于眷恋哲学研究事业,1975年9月,经夏甄陶本人申请,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工作。1976年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他被分配到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认识论研究组,从此开始了自己热爱的学术事业。1978年哲学研究所招收首批研究生,夏先生负责指导认识论方向的研究生。1982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院务委员和学位委员。1983年夏先生被评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

  1985年夏甄陶先生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认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直至退休。夏先生以丰富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对哲学事业的杰出贡献,成为中国认识论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曾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副会长、认识论分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夏先生1988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认识论研究领域卓越的学术贡献

  夏甄陶先生开拓和引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认识论研究,建构了系统、深刻的认识论思想体系。20世纪整个80年代,认识论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认识论研究的兴起和繁荣,根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夏甄陶先生是当时最早投入认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系统性、开创性和影响力上,都最为突出。

  1986年夏先生完成并出版了《认识论引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学术性的认识论专著,也是一本很好的认识论教科书。1991年该书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为夏先生系统地从事认识论研究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也为整个学术界的认识论研究开拓了问题域,指明了基本方向,将我国认识论引入规范研究的轨道。

  夏先生认为,认识论不只是研究已经形成的现成的认识,还要研究认识的发生,探索和揭示人类认识系统起源和发生的前提条件、基础、机制和过程。1982年他提出并主持了研究认识发生的课题,历时近十年,于1991年出版了《认识发生论》。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认识发生问题的专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在进行认识论原理研究的同时,夏甄陶先生还非常重视对认识论思想史的梳理。他不仅与纪虎民等合译并出版了英国哲学家海姆伦的《西方认识论简史》,还默默耕耘十余载,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线索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为参照,对中国历史上五十多位思想家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总结和梳理,完成了80余万字的《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卷。这部著作1998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当时,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认识论思想,夏先生以这部论著做出有力回应,填补了中国认识论史研究的一大空白。著名中国哲学专家石峻先生评价说:“当前中国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者不在少数,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兼攻中国哲学史而又深有造诣者,可能并不太多,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夏甄陶教授恰是这极少数的专家之一。”

  夏甄陶与李淮春、郭湛合作主编的《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于1992年出版。该书从认识论的角度把思维纳入认识过程加以考察,深入分析了思维的发生、思维的结构和功能、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活动和方法、思维世界和人工智能、思维世界的发展等问题。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200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以主客体关系为骨架的认识系统结构,是夏甄陶先生认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贯穿他的认识论研究的整个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他先后发表了《论认识系统》《论主体的认知定势》《试论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相关律》《论认识的主体性的客体性基础》《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等论文,并于1996年最终完成专著《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夏先生将实践的一般结构理论引入认识论,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作为认识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了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子系统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性,揭示了这三个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把认识描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夏甄陶先生将科学的实践观纳入认识论,深入论述了认识的本质及主客体相关原理。他立足当代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深层阐释和再创造,建构了系统的认识论思想体系,填补了认识论研究中的很多理论空白。夏先生不仅自己在认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的理论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批认识论研究人才。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精心培育自己的学生成才,学生们也都勤于钻研,在认识论领域的不同方面争芳斗艳,各领风骚。

  在中国哲学、哲学原理和人学方面的成就

  除了认识论研究,夏甄陶先生在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实践理论、实践唯物主义以及人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夏先生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中国哲学。刚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时,他本来希望研究中国哲学史。但由于工作需要,被安排到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20世纪50至70年代,夏先生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中国哲学上。他曾就西周的社会性质、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以及周公的天命思想等进行研究,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专门的梳理,于197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1979年底,夏甄陶先生提出“目的是实践的一个要素”的观点,率先对实践含义和要素进行重新审视,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这一创新性观点对于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扫清障碍,实现哲学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夏先生关于实践结构的理论阐述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规范化研究的重要一步。夏先生根据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以主客体为框架,以人与世界关系为内容,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做出系统的分析和概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夏甄陶先生的人学著作《人是什么》2000年出版。该书从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和从事活动的存在物等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究和论述。在2011年出版的另一部人学著作《人:关系 活动 发展》中,从关系、活动、发展的视角剖析人的新型发展方式、人的价值和理想、人的普遍性和以人为本等,提出很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观点,为我国人学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哲学理论框架。人学研究是夏先生整个哲学研究的前提,这一研究也使夏先生的整个哲学研究更加完整和系统。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夏甄陶先生坚持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致思方法和研究特点。第一,注重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会贯通。夏先生贯通中西马的学术底蕴,是他开拓和创新特定领域哲学研究的基础。第二,注重从存在的关系出发思考问题。他强调人与世界的大关系是哲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总课题,主张从关系、活动、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第三,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系统阐释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认识论和人学研究的思路转变。第四,注重哲学思维内在的逻辑性。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概念界定、命题表述和推理展开的逻辑十分明晰,而且语言的表达非常严密。

  淡泊明志的心态和朴实简单的生活

  夏甄陶先生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根源于他一心为学术的做人哲学。他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做事认真,治学严谨。在生活中,他朴实简单,为人谦和,从不追逐、计较私利。他在一首词中写道:“遥想当年严子陵,富春江畔作渔翁。轻利禄,贱功名,一根钓竿寄娱情。”他为学孜孜以求、当仁不让,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尤其令人钦佩。

  自幼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夏先生,喜欢恬静娴雅、怡然自得的生活。他的文学功底深厚,尤工长短句,曾出版过一本词集《菽菠集》。他时常在与大自然美景的交融中吟咏填词,抒发情感:“造化神工弄巧,引我渊思遐想,情绪涌如泉。”在物我交融中,他感受到天人合一的超凡脱俗:“乾坤广袤无垠,形神表里澄明,境我天人合一,无声胜似有声。”

  夏甄陶先生这样谦虚地评价自己:“我本湘中山水郎,生来愚钝带疏狂。少年不识乾坤大,老大方知学问长。研典籍,著文章,几曾闲里度时光。虽因鲁质无佳品,却喜门前桃李芳。”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夏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的一生。他在晚年曾深情地说:“我一生都献身于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对哲学理论和师生们都充满着无比的真爱!”夏先生用这份真爱播撒了哲学智慧的种子,用他的高尚品格为我们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夏先生留下的珍贵的精神遗产,为中国哲学学术和哲学教育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