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录取是技术,选才是艺术
王亚章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些年来,高考填报志愿对于一些考生和家长来说,更像在做一道与梦想和兴趣无关的客观题。不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而是因分数“待价而沽”,甚至认为高分不报热门专业就是“吃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被一个叫作高考成绩的数字而“绑架”。在刻度清晰的标尺下,数字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命运,影响一个家庭的喜怒悲欢,也往往成为公众了解和评价大学的依据。这里的“我们”,既包括考生、家长,也包括高校本身,在一个“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会成为大学在招生过程中的“命门”。

  于是,人们看到,高校之间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招到的高分考生的数量,都会被拿来生硬而残酷地“排排队”;考生与学校之间的“谈判”以分数始、以分数终;在高考出分的第一天,许多高校的招生老师比考生还要紧张……这显然是非理性的,是有悖科学选才、尊重兴趣与个性、因材施教的。

  扭转这种趋势,营造一个理性、科学、有序的选才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要基于自身的人才选拔理念,树立适合学校特色的招生观,在招生时关注考生的“分数之外”。

  招生不仅是录取,更是选才的过程。对录取而言,只要设定好各种条件,一台电脑就能帮你实现,但是选才需要独到的眼光、包容的胸怀、职业的操守、良好的沟通等素质。如果说录取是一门技术,那么选才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当相信,分数和排名之外的价值更值得珍视,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冰冷分数背后每一个有温度的人。

  秉持这样的理念,今年北大的招生工作坚持招生老师与考生之间平等、自由沟通,综合考察与科学指导相结合,给考生足够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考生真正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传统、认同学校的精神,明确自己为何而来。

  最终,有考生放弃了所谓热门专业,选择了真正喜欢的基础科学。有考生在百般纠结之后,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找回自我。

  未来高考改革的指向是让考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但拥有却并不等于善用。对于高校来说,通过招生,让学生学会选择,并以此作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才是招生的最大成绩。

  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被北大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与其在入学后的表现并不完全正相关。别再让招生成为“以分易人”的交易,尊重活生生的人,而非冰冷的分数,高校当共同努力。(作者为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