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得人才者得未来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6-04-1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有什么样的人才资源,便有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近日,深圳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更好地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土壤,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再造特区发展新优势。

  人才广聚,事业方兴。让人惊叹的“深圳速度”,是靠人才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全国“第一”、“率先”,是靠人才闯出来的;创新成果体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是靠人才创出来的。“人才红利”,是深圳重要的竞争优势。

  人才是“抢手货”,城市之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深圳在政策创新上可没少花心思。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再到“孔雀计划”、“人才安居”,深圳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一直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只不过,高水平科研院所较少的“先天不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发展短板、高房价日益凸显的“挤出效应”,对于深圳原有人才政策的集聚效应产生了一定的“稀释”作用,比较优势越来越弱。

  如何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唯有坚持高端引领、问题导向,对标世界一流城市找差距、补短板。《若干措施》包含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各个环节,其中属于新增的有86个,强化的有70个,重申的有22个,若与此前出台的政策有重复、交叉的,按照从新、从优、从高的原则执行,政策创新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人才之争,成败往往在于体制机制的较量。针对人才管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到位、人才评价机制不科学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在人才招聘、评价、流动方面给予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更大的自主空间;横向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制约,纵向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天花板”,真正给各类人才“松绑”,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要想留住人才,除了物质吸引,更要让其安心、舒心。《若干措施》,既有针对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特殊政策支持,又有针对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的普惠性政策保障,让两院院士到草根创客都有可能“对号入座”,通盘考虑、惠及面广;政策扶持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又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强化人才医疗保障、提升服务人才水平,高层次人才只要手握一张“鹏城优才卡”,就能轻松搞定各种日常生活问题。整体环境优化,没有后顾之忧,人心怎能不定?

  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未来发展。人才是城市未来的“塑形师”,得人才者得未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