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假如清华北大培养“工匠”
徐建华
//www.workercn.cn2016-05-09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自从“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就有不少教育界人士纷纷呼吁,“中国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来实现,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对于“工匠精神”与教育的关系,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4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他在会上表示,现在一部分国人喜欢购买国外消费品,当然我们需要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权利,但我也希望他们最终能够认可中国消费品。现在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发展的阶段了,必须沉下心来,全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发展,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大有不同。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在数量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一直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制造”却在质量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准有着不小的差距,近些年持续发生的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现象,就是“中国制造”质量竞争力不足的一个缩影和侧面反映。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升级,一直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的重要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到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强调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提高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此次李克强总理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再次强调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发展,不仅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他对我国质量发展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对中国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性作用。

  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无需多叙,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关乎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毫无疑问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对中国质量的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

  如何才能让高等教育更好地助力中国质量提升、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发展,总理同样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和方向: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其实是缺乏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高考血拼“分数”后进入大学的,存在“手不巧”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就业和价值观里,“工匠”并非首选,他们更愿意去当“白领”。于是,我们就出现了有不少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后却就业难;不少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匠”人才的结构性矛盾。

  要在大学教育中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一方面,需要在学科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合理,使其更加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并大力推行和发展有关质量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应当增强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教师不能从“校门”到“校门”,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不能没有实践经验,尤其是大学生的实习实践一定不能走过场和形式。同时,还应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和大学生都能去真正追求“工匠精神”,去实践“工匠精神”。

  总理是在考察完中国最为知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个高等学府之后,提出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或许,当清华、北大都在培养“工匠”时,何愁中国制造不能迈向“中国质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