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重视科技就是保障子孙有饭吃
汤华臻
//www.workercn.cn2016-07-06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中国“天眼”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不久之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CT机”将开始扫描宇宙深处的秘密。消息传来,不少国人为之振奋,然而也有一些杂音纷扰:“净瞎折腾,与民生何益?”“花那么多钱去探测看不见的东西,还不如省钱给贫困生买午饭!”

  将科研与民生简单对立,这样的论调不说狭隘,至少也很偏颇。科技也好,民生也好,都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民生是脚踏实地谋福祉,那么科研就是仰望星空谋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当然要观照现实,但若要走得更远,则必须眼光长远。现阶段,我们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填饱肚子、保障民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但是这并不能推导出必须收紧科研投入,放弃重大项目。相反,正因为有太多难题亟待破解,才更需科研不断向前迈进。

  科技研发尤其是大科学工程,看似“无用”,实则“大用”。从人类发展进程看,科技是探索宇宙、征服自然、认识世界的“敲门砖”;从推动民族发展而言,科技是开启民智的“金钥匙”;从最紧迫的现实考量,科技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基于此,各国都在铆足干劲培育优势,更没有谁甘愿将核心技术拱手让人。我国要谋得更大发展,唯有在独创独有上取得突破,在大科学工程上多多发力。换言之,罔顾科研创新,只盯“吃饱饭”,很可能未来将“没饭吃”,全面统筹保障科研投入,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更好地吃饱饭。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对此,我们有着深切的体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还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却硬是勒紧裤腰带,自行研制出“两弹一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生活还很拮据,在不少人质疑“为什么在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坚持建高能加速器”的情况下,却仍迎难而上搞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回头来看,不得不敬佩当时决策者的眼界与魄力。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我们怎能有对抗外部敌对势力虎视眈眈的底气,如果没有“中国加速器”的问世,我国的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或将缺失重要支撑。事实证明,那些曾经无关国计民生的研发,正在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较当年,支撑科研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基础早已跃升了好几个量级。与之相应,我们不再需要作出那样的巨大牺牲,也不再需要那样的节衣缩食,眼界也应当更开阔才是。少一点眼前算计,多一点长远考量,全社会凝聚起高度共识,形成尊重科研的良好氛围,惠及的将是我们每个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