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体认
马雷
//www.workercn.cn2016-07-25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并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当今时代需要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38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已经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如今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征途迈进。虽然我国在经济总量和外交上是大国,但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之还不相匹配,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新形势下,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当中,话语权本质上构成了一种文化软实力,起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话语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要实现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项任务光荣而又艰巨。

  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期。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历史一再表明:凡是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往往是哲学社会科学成就辉煌、思想文化大师灿若群星之际。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有三个重要时期:先秦春秋战国各种思想交汇撞击产生了诸子百家,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等一批思想家;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玄学、儒释道交融;第三个时期是五四运动不仅带来了科学和民主,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交锋没有停步,建国后也有高潮。譬如1978年,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在思想理论上实现拨乱反正,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92年,对于是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的路是姓“资”还是姓“社”,理论界也通过争论厘清了认识,为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指导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

  现实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疑释惑。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社科工作者创新的动力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进程中,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依据;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人民群众进行社科知识普及,凝聚共识,解疑释惑。比如,在根本性问题上如何不犯颠覆性错误问题、经济转型发展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国人信仰与文明素质问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问题、依法治国问题、生态文明问题、党建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众所周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了新中国、建设了新中国又发展了新中国。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两大成果:一是经济成果,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第二个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又一次重要会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既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的精神成果上,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此才能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提高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中断过的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可以说每个时代都出现了哲学和思想的繁荣,产生了一批的哲学家、思想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把我国文化概括为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指出它们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中汲取有益养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要汲取全人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精华。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自己的社科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近代外国文化大规模来华,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建国后,主要引进的是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大批引进和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展,有力促进了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但也存在简单搬运西方概念、范畴、理论来评判中国社科理论、或用中国经验来证明西方概念、范畴、理论的“普适性”等现象。其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社科评价体系缺失,激励机制不足,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自信不足的表现。因此,要加快构建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设立和完善社会科学奖,充分发挥其激励和评价功能,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传播和交流。要增加文化自信,主要是“说好中国故事”。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就是要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传播与交流。目前,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能力依然偏弱,在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原创率、首发率还不高,国际接受度和影响力还有限。要改变社科理论传播资源掌控和力量不对称的状况,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与国际智库进行合作,就全球治理、国际规则制定等人类共同话题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打造中国学说,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