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潜在重大科研成果的正确打开方式
段伟文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圣婴”年的暴雨与酷热让这个夏天颇不宁静。韩春雨的NgAgo风波引起的热议一浪高过一浪。放在科学界讲,成果未得到验证或被质疑造假,是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按理说外界应该客观面对,静候科学界的结论及其进一步的研究,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做到。究其原因,在科技成为国家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动力和资本的当下,人们赋予了科技创新太多的内涵,许多人在内心向各种潜在的重大科研成果投射了不可谓不厚重的期待。

  在传播和舆论层面,韩春雨的论文乃至他本人备受关注,固然因其成果可能会给基因编辑这一当下几乎最为热门的生命科技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工具变革,但人们更感兴趣的却似乎是韩春雨这个可能的奇迹创造者。正是这种兴趣的漂移,使相关舆论传播的焦点从科研成果本身转向研究者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等“三无”特质,由此掀起了对其中所折射出的科研管理乃至科技体制的热议。

  在科技传播中,这些兴趣漂移和焦点转移其实不难理解。表面上的原因是其中难免存在认知偏移。对于生命科技相关领域之外的人而言,知识背景的不足、理解力的缺失与信息的不对称,令人们只能从相关报道中接受其对有关科研成果的阐发,由此容易出现某种不自觉的认知偏移——对成果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读,大部分地覆盖或完全替代了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的深度理解与审慎推敲。

  更深层次的动因实则源于此事对科技创新痛点的触发。韩春雨的工作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科研奇迹见诸媒介并引起强烈反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仅意味着某种重大创新胜利在望,更以其研究者在现有体制中的另类身份而触碰到不少管理和体制层面的问题。寻求突破性创新与尽快变革体制上的弊端恰好是当下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进程中最大的两个痛点,而两者在这个案例中呈现出极大的张力,无怪乎从公众到管理者都急切地认为,可以此为契机找到改革的切入点。

  虽然这次风波的后果可能是开放性的甚或会造成负面影响,但一项潜在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嬗变为科技界的热议事件本身不仅值得肯定,也为我们学会如何更合理而有效地评价科研、关注创新和变革体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如果说此前全社会和管理部门对此事的关切展现了其对创新驱动和科教体制变革的高度重视,现在则是将这种热望转化为回归科学和尊重客观的耐心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大科学时代,虽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内涵越来越复杂,但对科学活动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依然有其规范性。鉴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科学共同体成员只好选择过程中的相互信任和事后的同行评议,遇到争议则由学术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作出裁决。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基于科学实验的论文对实验的材料、方法、过程、数据和结果均有详细介绍,如果不存在保密处理,同行一般可以重复该实验或对其加以改进与发展。特别是那些有重大创新可能性的成果,往往会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一旦它们难以重复,同行就会拿着放大镜看其中有无瑕疵乃至破绽,如是否存在假阳性或图片修饰等,迫使研究者对其中的原委有所交代。

  作为社会公众和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尽管科学研究从总体上难免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但在检验前沿性的实验科学争议时,科学共同体基本上还是以实验观测数据等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其检验过程一般会采取严格、透明和可供进一步检验的程序,整个过程基本上不受人为情感与好恶等非科学因素影响,科学以其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光芒照亮自己。

  从本质上讲,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评价活动的规范性是由科学精神所决定的,社会公众和管理者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回归科学和尊重客观的耐心,不单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尊重,而且渗透于其中的尝试、反思、权衡和调适又何尝不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践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