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workercn.cn2016-08-31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潮澎湃,倍感振奋。讲话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阐述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主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职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思想和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批驳抵制各类错误思潮,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工作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面对,五个如何”正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形势任务的精准概括,是当前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召唤,立足实践,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回答好时代课题,履行好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着力解决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直面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直面人民群众新需求,坚持从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营养,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获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积累的丰富而独特的中国经验,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深入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从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关注时代需求、回应实践关切,搞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和解读,进一步发挥服务实践、推动实践的作用,下力气创新理论思维和话语体系,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在推进理论创新中作为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推进理论创新,要善于融通。在当前这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研究中国现象、阐释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融通一切文明资源,不断实现中国理论创新而加以实现。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进理论创新,要立足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实践规律,不断提炼出新思想、新表述、新概括,就是理论创新。中国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深深植根于中国实践,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主题,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党在实践中的创新变为学术上、理论上的创新,推出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理论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要改进学风。学风是学术的生命,德行是学者的灵魂。要坚决克服、抵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作为

  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要树立精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道德经》全文仅5000字,却经久不衰,传诵至今,《陋室铭》更以寥寥81字,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影响了一代代学人。当前,要着眼克服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大力弘扬优良文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严谨踏实、一丝不苟,静下心来、沉下身去,摒弃急功近利,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着力打造“走心”之作、精品力作甚至是传世之作。要创新话语体系。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24字建设思路,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的发展、提炼中国的经验、观察世界的变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要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智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着力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好走向世界,在国际社会树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出中国智慧。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勇于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做大学问、真学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执笔:戴世平 张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