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
耿羽 许维勤
//www.workercn.cn2016-09-20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核心提示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对于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善于继承和弘扬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着力完善学术创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对于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注重继承性和民族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并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深入挖掘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重原创性和时代性,关注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最大的时代课题,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从福建实际出发,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对建设新福建事业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回应;注重系统性和专业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不断促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贡献巨大,是中国学术的自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自然选择,马克思主义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是福建哲学社会科学持续进步的内核动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研究中,贯穿到各个学科和专业建设中,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福建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高校、社科院等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建设,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平台的带动作用,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形成的红色文化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学术研究,着力打造福建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交流平台,推出一批富有思想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

  要积极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学术研究和服务现实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是彼此促进的,学术永远根植于人民实践创造,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十三五”时期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哲学社会科学应主动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主动融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具体实践,从福建改革发展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以及实现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聚焦创新发展,深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经济、民营经济、创新驱动战略等问题。聚焦协调发展,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山海协作发展等问题。聚焦绿色发展,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问题。聚焦开放发展,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海洋经济、闽台融合发展等问题。聚焦共享发展,深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民生保障和改善、社会治理创新、依法治省等问题。

  要善于继承和弘扬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既要善于继承,又要锐意创新,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着力打造福建传统文化品牌,梳理客家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等地方文化的缘起与流变,挖掘朱子文化、李贽学说、林则徐精神、严复思想等福建历代大家学术的表征与内核,阐述千年以来薪火相传的广义闽学的继承与创新。鼓励学者参与历史遗址遗迹、传统街区村落、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等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学者参与古籍再生性保护。培育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在各类人才的培育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选拔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将传统闽学文化资源注入当前的学术研究,探索引导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发展的内涵与品质,重树福建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自信与活力。

  要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外学术交流需要“请进来”,一切对人类创造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都应该保持虚心的态度广泛吸取,同时我们又应该坚持批判的精神,有分析、有鉴别地吸取外来学术资源。对外学术交流需要“走出去”,以我为主,摆脱对西方学术的盲从和迷信,从中国经验和福建经验中生发问题意识并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福建声音。继续保持和精进闽台关系研究、中国海洋史研究、南洋研究、华侨华人研究、闽学文化研究、南海研究等福建学术优势,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外部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对外翻译、出版和推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科研成果。发挥福建区位优势,深入推动福建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互动,关注两岸发展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采取从全球遴选、引进和送出国门进修深造、访学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福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能力,促进福建学者与国外学术界开展有尊严的、高品质的、能互补的对话与交流。

  要着力完善学术创新机制。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加强对学术过程和成果质量的监督与审查,加大对学风浮躁者的惩戒力度。倡导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专题调研、省情基地调研、挂职调研等各种渠道,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古迹搜集整理分析等各种方法,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倡导跨学科的协同交叉研究,打破不同研究单位、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壁垒,鼓励学者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主题,通过密切合作来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培育新的知识生长点,建立以研究方向、项目或主题为管理单元的柔性化管理机制,形成灵活的网络式科研运行模式。凝练福建学术研究核心竞争优势,有效整合各项资源,有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高端新型智库。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完善社科规划基金资助方式,探索社科规划项目后期资助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聚集高层次人才,扶持和培养青年研究团队。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八闽学派的新境界。(作者分别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