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科研管理新政如何叫好又叫座
罗永章
//www.workercn.cn2016-09-22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笔者发自内心地为这一新政点赞。《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站在有利于创新主体和项目实施的角度,彰显了本届政府实事求是、务求实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必将对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的松绑说明了国家不再“算小账”。“放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抓大”,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从大处着眼,解决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比低的问题。此外,如何在宽松的科技经费管理环境下更高效率的完成课题研究并更加规范的使用科研经费,这显然是各级职能部门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尽快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实施配套意见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加强科研立项管理。立项的方向直接决定了科技资源的分配,也决定了国家若干年后的收获。如何研判科研方向?今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答案,即科学研究一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可见,科研课题不仅要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应该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逐年显著增加,学术论文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科技成果对国民经济的改善却收效甚微。为避免科研立项的盲目性和科研资金的浪费等问题,一定要全面统计不同领域科学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理性分析总结,从根本上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

  其次,要强化科研成果考核。目前,国内普遍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科研成果的考核标准,并与科研人员的晋升和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但对科技成果转化鲜有要求。如果科学研究在当下还依然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不去把这种认知付诸实践,国家无论给科学家怎样松绑,也无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因此,在增大科研自由度的同时,要以目标为导向,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任务考核中的权重,建立更加严格的成果考核和问责制度,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对项目实施进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未能按要求完成的承担单位及负责人建立业绩档案,作为下一次项目立项、经费申请的参考。

  第三,要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制度,杜绝冠以学术名义的腐败。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心血,必须规范使用。因此,松绑不等于失控,与之配套的应该是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为此,应该多方调研,从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克服以往闭门造车制定规章制度的弊端,尽快制定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相关细则,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和规范,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收拾。

  另外,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使科研经费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初创型高科技民营企业倾斜。我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民营企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已达到68%,成为纳税主体;民营企业在高科技行业中的数量已经超过80%.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力量的代表。这在发达国家一直是常态,因为迫于生存压力,高科技企业历来具有比科研机构更强的创新动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显著加大对企业的科研经费支持,充分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让科技成果尽快造福社会,服务百姓,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对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国家科研经费将起到“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使企业节约大量的融资时间。对于已经成熟、实现盈利的企业则不鼓励国家科研经费过多投入,因为这些企业的利润已经具备了反哺科研的能力。

  瑕不掩瑜,新政没有涉及补助类、股权投资类资金的使用和外资机构、外籍专家享受财政科技资金等政策,希望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