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人才开发不能虎头蛇尾忽冷忽热
赵永贤
//www.workercn.cn2017-12-06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构筑自己的人才高地。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江苏怎么办?我想,从微观层面,建议做到四个“加大力度”。

  加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理念创新。尤其要牢固树立“开放、整体、创新、高端、持续”等五大人才开发理念。开放,就是指要有开明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开放的政策、开阔的眼界,不固步自封,不坐井观天,不骄傲自满,不闭关自守。整体,就是指要有辩证思维,不能单向思维,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开发过程中种种关系。创新,就是要摒弃人才开发的陈旧理念、陈旧方式、陈旧政策、陈旧环境、陈旧体制机制,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的新运行模式。高端,就是指要抓住人才开发的核心对象,即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力争汇聚一定数量的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顶尖人才、稀缺人才。持续,就是指人才开发不能虎头蛇尾,不能忽冷忽热,要善始善终、永不停滞。

  加大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建设。我省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人才工程,在全国影响最大的“333工程”,一共培养了近20位院士;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奥巴马称之为世界上最具野心的计划。从2007年至今,我省在省级层面已引进3500多名双创人才,包括省市县在内一共引进3.5万人。根据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梳理我省人才工程建设的情况,主要有三大软肋:一是重引进,轻培养;二是重自然科学类人才引进,轻社会管理类人才引进;三是重专业技术人才,轻技能人才。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管理类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引进,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人才。

  加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改革人才引进集聚机制。重视引进诺贝尔奖、格拉芙奖、沃尔夫奖、泰勒奖、菲尔兹奖、维特勒奖、拉斯克奖、图灵奖等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引进国际著名学术组织成员,引进世界前500强企业总部首席技术官等。二是改革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当前,各级政府尤其要加快制订颁布实施终身教育或继续教育法,使整个社会成为人才培养的大熔炉。三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当前,重点抓好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行政评定,坚持谁用谁评,谁评谁聘,谁评聘谁负责的原则,推行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价,取消外语、计算机、论文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将技术创新和创造、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明专利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作为职称评定条件。对海外引进的高端人才,建立直通车制度,实行直聘方法。四是改革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重点是制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管理的办法,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以价值实现价值,以财富回报财富。

  加大力度增加对人才开发投资。现在,有些地方对投资人才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资本积累轻人才积累的现象比较普遍。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每增加1亿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为第二年的GDP带来6亿元的增长,而1亿元的实物投资只能带来2亿元的增长。我们统计了2007年以来引进的400多名双创人才,每人得到资助80万元、总计3.2亿元;到2012年,他们的项目平均销售额全部超过千万元、最高50亿元,有39个双创人才所在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62亿元。这就是人才投资的力量。

  我省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省各级财政每年要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提取3%用于人才的开发,并鼓励高校企业每年按总支出5%、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据初步调查,省委、省政府的这项规定,许多地方没有落实到位。为此,没有建立人才开发基金的要尽快建立,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要尽快达标,已经实施人才基金的要抓好人才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估,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用在刀刃上。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使人才资本的积累快于物质资本的积累。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