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学改革引领学子成为有用之才
钟林翰
//www.workercn.cn2018-01-18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期,教育部门着眼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各种尝试来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开展有益于成长的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改革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必要的,当然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同的教育各有不同规律。2017年12月8日,吉林省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任耀生出席了会议;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职业技术教学学会、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全省高职院校代表、学院领导、全院教师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重点就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经验进行诊断、研讨。多年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情变化,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确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落实实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北国江城——吉林市。学院历史悠久。1950年10月建校。之后为顺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曾多次易名。直到1978年8月,学校被化工部列为全国重点化工学校,更名为吉林化工学校。2002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吉林化工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确定校名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多年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建设,已成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吉林省省属唯一的国家百所高职示范院校。

  作为松花江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一颗明珠,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散发着勃勃生机,学院教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

  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成为吉林省省属唯一的国家百所高职示范校之一,如何发挥好示范校的示范作用,成为当时学院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重要命题。针对这一命题,学院坚持问题导向,面对学生学业基础薄弱、教师生产实践不足、实训教学资源短缺、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传授轻习得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群)需求等实际情况,2013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认真总结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时期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拓展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原有课程体系内,陆续启动了42门课程改革;2015年正式出版了32门课程改革教材;2015年下半年,学院总结推广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经验,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在全院40多个专业中的10个核心骨干专业,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技术技能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育人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提高育人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为了解决后示范内涵发展的问题,2012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指导性、实践性、综合性作用,使素质教育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开展了以“提高质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经过讨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20日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贺词中提出的“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统一了思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发了《全面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吉工职院党〔2013〕6号)和《职业技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吉工职院〔2013〕20号)等文件,明确了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深化职业技术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不断扩大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的受益面,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实施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职业素质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传承学院精神,体现学院素质教育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建立素质教育教学保障运行机制,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认识强、自主行动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动手能力强、逻辑分析弱,自尊心强、自信心弱的“四强四弱”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四强”特点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立了技术技能课程改革的目标:深入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推进立足学生实际,对接岗位(群)需求,课岗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任务是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教育的理念,实施尊重与爱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特别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制度,创新构建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职业、技术、素质“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基本内容在教材,有效开展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社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心理身体素质为基础,思想道德素质为先导、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技术技能素质为关键、创新创业素质为动力的职业技术素质教育,依据吉林省职教学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关于职业素质课题的研究成果,参照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借鉴国际工程技术专业认证“悉尼协议”的相关内容,纳入我国化工行业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国家标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的精神,制定了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包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身体心理、创新创业内容的10条毕业规格通用要求,作为学院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和《第二课堂活动大纲》,努力落实在思想树立、品得养成、知识建构、能力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保证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岗位需求

  构建技术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中不同课程的顺序排列和教学内容进程的总和,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接岗位需求,构建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是深化职业技术素质教育,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由专业知识体系转变为专业技术技能体系,课程模式由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实训教学为主,课程形态由相对独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转变为理实一体课,实施课岗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解决相同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增加,原有课程体系理论多实训少,知识与技能各自具有的基础性、完整性、系统性不完全相容的实际问题。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指导下,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群)技术技能要求,理清对应的主要工种和辅助工种,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要求,依照技能训练达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理论够用为度删繁就简、应用为主的原则,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两整合”。

  重构以技术技能为主,课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关键技术技能要求,以行业企业岗前培训标准为参照,融入基本知识、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解构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并重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与行业企业岗前培训的衔接,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构建由公共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4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质于一体的《专业教学标准》,使改革前10个专业总计126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到改革后的39门技术技能课程,计划学时数比原来减少30%以上。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首先,以岗位(群)需求的基本、典型、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为前提,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岗位操作规范和实训条件,整合优化技术技能课程,重组课程内容,形成融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其次,是按照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原则整合公共素质课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有利于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图文并茂。再次是按照满足多元需求的原则整合优化职业拓展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设置理论综述或概论课程、技术技能实训强化课程、职业岗位迁移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解决技术技能课程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不完整、不系统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满足学生专升本继续深造和就业创业的需要。

  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技术技能训练的平台,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职业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为特长,素质教育为主线,课内强化单项性实训,优化综合性实训,协同顶岗实习,课外延伸和增加课堂主渠道的“三维一体,三阶递进,二元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比2012年增加1.3亿元,其中,自主设想、外聘设计、合作开发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建成国内领先的中大型实训装置8套,10个试点专业制定了《实训教学项目操作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建成。化工类专业群典型单元实训、简单工艺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半实物综合实训、企业岗前实训的五步递进实训模式得到了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协会专家的首肯。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中国石化行业“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单位。率先开展了实习实训资源向省内普通高校和中高职院校开放,实现了校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良好格局,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连续两年被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议选为典型案例展出。

  立足学生实际

  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立足学生实际、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机制,着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七协同”“六优化”“五相像”“八转换”“三认可”的教学成果。

  校企合作“七协同”。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工作目标、不同价值观念的各自优势,针对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共同关切的聚合点、具体实施的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实现教学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共同解决教学中的技术技能难题、共同担任教材主编、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共同确定实训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内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六优化”。将企业NS管理中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的安全隐患防范、卫生健康防护、环境舒适明亮、生产节约节俭、工具摆放整齐的基本要求用于教学活动管理,做到教学活动“六优化”,即教学准备规范化、教学实施流程化、教学纪律严格化、教学设施整齐化、教学考核标准化和教学环境简洁化。培养学生节约简约的价值观念,整齐划一的标准意识,善始善终的工作习惯,促进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赞美人造自然,欣赏设备装置,注重环境保护的养成,提升学生真善美的品质,树立工程技术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为适应企业的NS管理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五相像”。一是教室像车间,按照流程化、精益化、模块化与安全、合理、整洁的原则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室;二是教师像师傅,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做到对学生整体讲授知识示范技能,还要像师傅对徒弟一样对学生个体进行技艺传授和人生点拨;三是教案像图纸,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作出教学活动流程图,技术技能示范图,屏幕演示动画图,使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可视易懂;四是学生像徒弟,学生对待老师像对待师父一样,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尊重老师敬重师父;五是作业像产品,学生每次对待作业像对待产品一样精益求精去做,体现工匠精神,使教学氛围与生产氛围相融,教学组织与生产组织相似,技术技能传承与职业素质培养同步。

  实现教学“八转换”。转变以往理论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处于验证理论的辅助地位状况,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重要地位,试点专业的理实一体课教学,基本完成了科学验证转为生产模拟、实验设备转为实训装置、实验步骤转为工艺流程、实验方法转为操作规程、实验材料转为生产物料、实验数据转为产品标准、理论分析转为技术分析、实验管理转为实训管理的“八转换”。

  教学效果“三认可”。一是学生认可。实践证明,经过课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从中得到自信和鼓励,成为学生感到愉快的课、能动的课、交互的课,从教学中受益,获得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二是教师认可。立足学生实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师感到学生有更大收获,成为学生学得会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三是专家认可。参与指导课程改革的校内外教育和企业专家普遍认为,技术技能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切度好,学生主体参与度高、能力获得有效度好,为学生实习、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不唯师,不唯教,只唯生,只唯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高职院校治理水平,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贡献。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