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关键能力:儿童发展的核心追求
龚春燕 胥炜 陈瑞生
//www.workercn.cn2018-03-16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儿童青少年发展能力模型图

  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追求,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四种关键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儿童的发展能力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认知能力是发展的基础,合作能力是发展的根本,创新能力是发展的灵魂,职业能力是社会适应的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教育部近期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学生认知、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面向每一名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追求,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四种关键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儿童关键能力研究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入的

  在关键能力研究借鉴阶段,研究侧重于关键能力内涵与本质的解读。

  “关键能力”的概念产生于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梅思腾提出。关键能力指劳动者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从产生背景来说,为了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便于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关键能力强调,当职业发生改变时,这些能力仍然存在,也被称为“可携带能力”。

  我国最初对关键能力的研究以介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关键能力研究的起源、关键能力的特点和内涵为主。关键能力的具体内涵,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对于关键能力内涵的探讨,也根据国情逐渐拓展。

  在关键能力研究探索阶段,研究侧重于关键能力培养学科体系化。

  我国关键能力研究最初在职业教育领域较为盛行,逐步被引入教育其他领域。研究者们介绍和借鉴了国外关键能力的相关理念,逐步探索关键能力在具体学科中的培养。如有研究者探讨关键能力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培育;有研究者探讨关键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培育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者探讨英语学科中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培育。此外,有研究者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培养儿童关键能力;有研究者以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依托,探讨关键能力培养。这些研究的深入表明,唯有以具体的课程和学科为依托,关键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在关键能力研究深化阶段,研究以关键能力评价定性为主。

  近几年,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关键能力的评价进一步深入。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有效测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对于能力的评价,教师往往通过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描述性评价方式给学生评定等级。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每一项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缺乏系统全面的整体掌握。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专项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对其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例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在监测评估实践中,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关键能力采取形式各异的测评。

  儿童关键能力研究跟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很多前沿的理论和知识都来自欧美国家,体现了儿童关键能力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同时,近年来的研究也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如董奇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儿童心理发育特征”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抽样,填补了我国在儿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发育测量工具方面的多项空白。林崇德教授领衔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也形成了重大成果。2009年至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连续8年对全市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全面的教育质量监测,既有学生、教师、干部及家长的动态海量数据,也有学校的静态海量数据,建立了数以亿计的学生发展全量数据库,建构了区域的发展常模,有了基于关键能力监测的本土化研究与尝试。

  我国儿童关键能力发展有哪些趋势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关键能力发展趋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键能力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评价体系。学校应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改革定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把当前以分数为主导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关键能力的评价将不再局限于表现性评价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监测评估,建立关键能力常模,通过横向和纵向综合比较,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关键能力进行评价。

  二是关键能力培养模型化。以往的相关研究对儿童关键能力的认识较为模糊,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对儿童关键能力的内在结构认识还不清晰。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剖析当代儿童关键能力的内在结构及其形成规律,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这正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究的立足点。关键能力以模型化的形式展开研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机契合,使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关键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需要教育同仁加强关注。

  三是关键能力监测常规化。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案式的实证研究。不过,这些研究或实践多从儿童的某一个方面切入,职业能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对儿童职业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儿童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还很少。

  我国儿童关键能力监测工作会逐步常规化,构建儿童关键能力的常模,首先需要明确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共同目标及阶段目标。其次,构建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还要明晰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再其次,根据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进一步总结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有效路径,促进儿童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儿童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非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多学科的简单拼凑,而是多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发展、综合促进。未来研究将会呈现关键能力评价多元化、关键能力培养模型化、关键能力监测逐步常规化等特点。

  关键能力研究初步发现了什么

  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成长,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诉求。在项目研究中,我们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儿童发展能力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关键能力作为要素构成儿童发展能力,以适应自我、适应家庭、适应学校和适应社区作为主要应用环境,形成了“自适应与他适应”相结合的循环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在本模型中,积极心理学理论处于引领地位,既引导儿童发展能力积极特质的形成,同时又对儿童发展能力整体予以牵制。在本模型中,关键能力作为儿童发展能力的基本构成,受到儿童积极心理的影响,同时儿童发展能力又反作用于积极心理,各维度的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每个儿童都处于积极心理状态,就能具备积极发展的潜能,他们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积极发展品质的水平就会越高,并由此带来较高的儿童积极发展能力;相应地,产生的积极因素即产生贡献性因子越多,并能相应抵御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进而帮助他们主动适应自我、学校、社区和家庭,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的发展能力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认知能力是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对青少年而言,主要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组织能力三个方面。知识获取能力是通过感知、理解、运用,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当中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学习组织能力指向的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事物进行全面了解与整体监控和调节的能力,是保障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

  学习活动贯穿人的一生,是一种持续的活动。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能力包括儿童的感觉、知觉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等方面。认知能力是儿童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的获得过程中。学习能力是贯穿终身的一种能力,它不仅渗透于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浸润于儿童的一切活动,因此,认知能力是儿童发展能力的基础。

  合作能力是发展的根本。合作能力指在团队中担任工作、承担责任,愿意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从不同的角度看,其界定是多样的:它可以是与人交往的各种交际技能,可以是个人的一种认识自我的能力、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是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外在体现。从不同的定义中,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但众多的阐述和研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合作能力是一种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综合素质。合作能力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其培养不仅仅是某种知识技能的传授或情感教育的熏陶。合作能力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培养应该发生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有时空中。

  创新能力是发展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践能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活动设计能力、活动实施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者根据活动目的和条件制定方案,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与测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创新学习是儿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创新学习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书本,敢于质疑教师,具有怀疑精神,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创新能力对各阶段儿童的表征具有差异,低年龄段学生倾向于创新意识,表现出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意愿和兴趣。高年龄段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创新技能指的是,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和分析问题,能对常识性知识或已有结论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儿童学习能力强,就能够有效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从而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儿童,才更有能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见,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指向的是创新能力。

  职业能力是社会适应的保障。社会适应是儿童在日常生活、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的一种常态反映,同时也是儿童独自生活,达到成年人所期望的能力水平的一种常态反映。社会适应具体包括职业能力、身心健康、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四个维度。职业能力对不同阶段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龄段学生更多的是职业意识、职业倾向,但它是社会适应的基础。高年龄段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更多表现为职业能力,是通过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类化迁移,不断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本文系重庆市社科重大特别委托课题“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发展能力模型研究”[2014TBWT01]成果之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