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委地谁人拾-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花钿委地谁人拾

杨军昌 党小娟
2018-09-05 09:07:23  来源:人民日报

  萧后冠仿制品。

  图为腐蚀严重的萧后冠右博鬓及X光片所反映出的装饰图案。

  13棵花树,每棵大概由12枝花组成,每枝花由花蕊、花瓣、花梗构成,花蕊材料主要是玻璃和汉白玉,里面有丝的成分,所以五颜六色,可以想象当年戴着它走动时,仿佛有风掠过,花梗会颤动,如同一树一树的花摇曳而过……曾经在扬州博物馆看过“花树摇曳钿钗生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的观众,一定会对这件萧后冠的仿制品印象深刻。这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与科学保护得以复原的唯一一件隋唐时期的皇后礼冠,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金属加工工艺技术水平。

  关于萧后,史书的记载很多——隋炀帝萧皇后系南朝萧岿女,梁昭明太子萧统之曾孙女。隋文帝即位后,封杨广为晋王,萧氏性情温和,有智识,被立为晋王妃,备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赞赏和肯定。隋炀帝即位后,萧氏被册封为皇后。《隋书》卷三十六称萧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夙禀成训,妇道克修”。隋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炀帝被杀,萧后为宇文化及掠至聊城,俟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萧后又落入窦建德之手,后被和亲于突厥的义成公主(即杨广之妹)迎至突厥。唐贞观四年,唐太宗大破突厥頡利可汗,萧后得以重归长安。唐贞观二十一年,萧后卒,诏以皇后礼合葬于炀帝陵(扬州),谥号曰“愍”。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随后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文物考古所组成的“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了两座古代砖室墓,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分别是隋炀帝墓和隋炀帝萧后墓,两座墓葬均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在萧后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散落的小件遗物,包括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风化严重的小珠等,现场判断是一具结构复杂的冠。因为扬州土壤呈酸性,对金属质文物有很强的腐蚀性,保存情况很差。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扬州考古所停止了现场清理,召开专家会议,经国家文物局介绍,扬州市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展开合作,决定将冠饰挪到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与保护修复。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隋唐时期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萧后冠出土之前我们对于隋唐贵族女性冠饰(包括后妃头饰)的认知,仅在文献窥见记录:譬如汉代皇后的假髻,步摇、簪珥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汉代的基础上,又增加有钿、博鬓,并将步摇改称花树;隋唐时期又在汉晋南北朝以来各朝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花树、钿、博鬓这三项基本元素,《隋书·卷十二志第七·礼仪七》中就有关于“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的文字记载;到了唐代,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颁布《武德令》,以国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规定唐代的礼服制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六典》中也分别详细记录了后妃与内外命妇的礼服制度,“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但遗憾的是宋以前有关后妃礼服没有任何的画像存留,壁画、陶俑也极少涉及礼仪场合后妃形象,出土的首饰实物基本都是残件,少有属于可以和礼服配套的部分。

  目前考古出土的有关隋唐时期贵妇冠饰类实物资料绝大多数出土于陕西,这是由于隋唐时期长安是国都的原因。统计显示,之前考古出土的隋唐时期冠饰大约有7顶,包括1988年西安咸阳机场建设工程工地贺若氏墓出土金冠饰件以及2001年在西安市南郊曲江乡孟村(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校园内)李倕墓出土的一冠。

  可以说对于萧后冠的清理与保护,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微乎其微。但基于之前曾与德国专家合作保护研究过唐代李倕冠,主持过唐代贵妇裴氏冠保护与复原研究,我们有幸承担了隋炀帝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与保护复原研究工作。

  萧后冠在墓葬中的位置及其保存状况并不理想。萧后冠整体呈不规则球形,其底部最大尺寸约250毫米,高约200毫米,表面可见考古清理时所呈现的凹坑状,深20—30毫米不等,暴露可见花梗、花瓣和花蕊等,萧后冠几乎完全被泥土所覆盖;铜花梗腐蚀严重,呈绿色铜锈堆积,变形或残断数段,并移位;鎏金铜花瓣同样为绿色铜锈覆盖,大多残碎,散落他处,有的已成粉末;玻璃或汉白玉花蕊均遭风化,大多脱离原位,表面粗糙疏松,粉化或块状剥落。

  对于文物保护与研究来讲,萧后冠最大的问题是“花朵密布、纵横交织、相互叠压,空间位置紊乱,且不同材质饰件劣化极为严重,如何清理并将各散件复位是保护修复与复原研究最大的难点。

  首先是萧后冠外围的清理。开始时,按照探方平面清理,谨慎推进,提取萧后冠周围的文物。而对于花瓣与花梗的清理,在冠的表面,以瓣花蕊为主,沿着花瓣或花梗的迹象推进,但花梗残断和移位极为严重。在冠的额箍清理出来后,就以额箍为“基准”,贴着冠的框架向外推进,即在框架与花朵堆积之间入手,又顺着框架沿着花梗向外清理;发现花树后,继续清理,以明确花树的结构、组成,进而明确花树与框架的连接关系。

  科学分析检测与研究表明,萧后冠饰件制作所用材料包括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饰件加工涉及的工艺种类有铸造、锤鍱、珠化、鎏金、贴金、焊接、掐丝、镶嵌、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当年隋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经过一年半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并结合科学分析手段,隋炀帝萧后冠的结构、花树分布以及加工工艺终于有了比较明晰的结论:萧后冠的框架由二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二道梁和呈环带的三道箍组成。两道梁是“中梁”和“侧梁”,呈十字交叉,交汇部位在冠的顶部;三道箍的第一道是最上面的半个圆环带,第二道和第三道均是完整的圆环带,第三道箍应该位于额的上部;博鬓、箍均为纯铜制品,并且鎏金;装饰材料主要是玻璃与珍珠,还有金箔。

  隋炀帝萧后冠有“十三花树”,这与《隋书》《唐六典》等“十二花树”的记载不同,这一现象或许与萧后在唐代身份的特殊性存在联系。至于真正的形成原因,随着今后更多古代高等级女性冠饰的出土与研究,会有更为清晰的答案。

  萧后冠原件受侵蚀严重,我不赞同在原件上做修复复原,而是在对原件的考古清理、饰件的检测分析与综合研究基础上,请专业公司制作了萧后冠的“仿制品”,而非“复制品”。萧后冠仿制品的框架、花树的分布、花蕊的构成、材质、工艺基本与原件一致。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够让1000多年以前的隋炀帝萧后冠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也算是职业生涯极其美好的事情。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来到邓家湾村,循着一段青石阶向里,就到了邓中夏故居前。这是一栋湘南民居格调的青砖瓦房,故居大门正上方悬挂着“邓中夏故居”牌匾邓中夏,1894年10月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 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维护劳动报酬权利

    劳动报酬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在劳动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追索工资是劳动争议案件中最为常见的诉求2017年2月,嵇某等人到烟台市某工地工作,约定每天工资300元。开工后,嵇某与工友们起早贪黑,吃住都在工地上

  • 2018港澳工会青年研讨营在长春开营

    本报讯(记者 刘长宇)8月26日下午,2018’港澳工会青年研讨营在吉林省长春市正式开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广平向研讨营授旗2018’港澳工会青年研讨营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吉林省总工会、港澳两地工会共同开展的活动。活动“以青春的心、圆共同的梦”为主题

  • 劳动者哪种情况可获得二倍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者自愿不签合同,一年内辞职有权要二倍工资某公司新招录的一批工人中,有少数人不愿跟公司签劳动合同。被公司催急了,有人就出具了一份声明:“本人自愿放弃签订劳动合同,一切后果自负。”由于用工紧张,加之有员工的书面声明,该公司就没有再强求这件事。

访谈

文献

  • 坚定信念思奋进 永葆初心有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品悟红色家书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走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党员干部永葆初心的重要途径

  • 让经典重新散发活力

    近日,《政德——刘余莉精解》一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古典《群书治要》中选取历代圣贤的政德实践智慧本书共44个小专题,紧扣 “政者,正也”这一核心思想,结合多年在教学、调研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对《群书治要》进行符合现代人需要的阐释和解读。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