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学术精神才能打造学术精品-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弘扬学术精神才能打造学术精品

段德智
2018-10-15 08:12:42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多少学术精品。打造学术精品,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是新时代我国学者的使命。推进学术研究、打造学术精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学者要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探究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真理。对真理的探究无疑应该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理性特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善于对获得的资料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成理性认识。没有理性精神,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真理。既然如此,学术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就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倘若没有理性精神,是难以打造学术精品、取得学术成就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无需赘言。

  学术精神除了是一种理性精神,还应当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学者所忽略,需要特别强调。学术研究所探究的真理,总是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因为真理关乎人类社会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研究是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学术精神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个学者要将自己的学术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必须具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这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他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就不同。诚然,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也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但是,一个人如果想在学术研究中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努力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顾学术发展史,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大作为、大成就的人,往往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马克思何以在有时连饭都吃不饱的生活困境中,能够坚持下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这显然与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牺牲自己的人生信念分不开。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马克思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仍能写出恢弘巨著的强大动力。再看爱因斯坦,他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取得辉煌成就,登上科学之巅,固然与他的智商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的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一个学者汲汲于名利,心里只装着自己,就难以为社会奉献学术精品。

  学术研究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就要求学者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直至认识和掌握真理。由此可见,学术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是难以一下子认识和掌握真理的,其间难免要经历一些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因此,从事学术研究一定不能自以为是,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绝对化,哪怕是对自己觉得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修订,经受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打造学术精品。一个学者如果处处自以为是,不忍自己否定自己,不愿自己超越自己,断然拿不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我国农民工发展的历程和特色

    我国农民工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率先起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急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 如何串起散落的“红色珍珠”

    “小个专”党组织通过有“情味”的组织管理、有“党味”的引领服务,团结凝聚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资料图片“小个专”党建不但为流动党员找到了“家”,更为他们搭建了创业创新、发挥作用的平台。新华社发

  • 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新的综合技能。信息社会,很多工作需要处理复杂的工作情境,需要学生具备复杂能力。不论劳动课程设计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传承中华民族勤奋进取的优秀文化

  • 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呈白热化趋势,重视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访谈

文献

  • 84年前这份不起眼的文件,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一份84年前由红军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这份文件的签发日期是1934年10月9日,文件要求各部队“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广泛的进行口头宣传

  • “抗战文献平台”与抗战史研究的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对抗日战争研究作出一系列重大指示,强调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史料的掌握,是史学研究的根本之一。然而,史料收藏的不平衡造成了学术研究的不平衡,实际上也限制了学术的均衡、自由发展。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