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道路选择-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坚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道路选择

欧晓理
2018-11-08 08:15:5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对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高校的要求,也是对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要求。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为职业院校寻找到持续培养符合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呢?本期我们刊发一组文章,从坚持产教融合、举办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角度,为当前正处于关键突破期、发展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个思考契机。

  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也是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重大改革任务,为当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发展方向。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全国教育大会描绘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如何推进、怎样实现教育现代化?笔者认为,义务教育是重心,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高等教育是引领,代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职业教育是关键,体现教育现代化的实度。

  为什么说是关键?

  一方面,这是职业教育所处历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追溯中国职业教育百年源起,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发展,促进了职业和教育的跨界沟通。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与生俱来就有了产教融合的内在基因。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大批技能人才,直接带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从小变大、体系健全,培养输送了大批产业工人、技工、技师,推动中国从百废待兴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人才、科技、产业边界不断打破、要素不断融合,对整个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怎样推进职业教育由大变强,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新时代的新考题。

   另一方面,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评价我国教育强不强,不能只看入学率、升学率等外在指标,更要看职业教育发展这个内里。审视整个教育体系,应该看到,职业教育虽然取得历史性发展成就,但相对其他类型教育,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发展偏慢、吸引力不强、质量不优等问题,还是教育体系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补齐、补强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结为一条,就是坚持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当前,我们要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进而带动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同样必须坚持和坚守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坚持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结合,同行业联合,与企业合作,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激发内在活力和旺盛生命力。深化产教融合,应当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全社会都在这面旗帜指引下,凝聚前进共识、明确主攻方向,共同推动职业教育越办越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国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要素投入的路径依赖,转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这是一项十分关键、事关全局的综合改革。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的制造业,更是需要大力攻关、重点突破的重中之重、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在这一领域率先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为扎根产业土壤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试验田。

  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不光是着力推进教育改革,更要打出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多重叠加的“组合拳”:在政策协同、要素融合中,实实在在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论述精神,实实在在解决好“人才从哪里来”“创新从哪里来”“发展动力从哪里来”等问题。下一步,要以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为抓手,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推进机制,聚焦制造业发展需求,聚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问题。

  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事实证明,中西部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输出资源能源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要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从根本上要通过激活人才来搞活产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不少中西部省份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强省兴省,特别是依托区域城市群建设,同步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增强了发展后劲,取得了明显成效。

  事实也证明,深化产教融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为新时代中西部开发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改革选项。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扎实推进东西部教育、人才协作,推动承担试点任务的东部地区城市开展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使之拿出更多资源和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欧晓理,系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待业、择业、创业: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但当时仍然是物资短缺并施行计划经济。

  • 工农关系变革:改革开放40年之启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农关系的调适与发展,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国的重要主题,也是贯穿改革开放的关键主线之一。

  •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文如下。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加快建设稳定高效的劳动力市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广大劳动者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改革开放进程也是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改革促进了就业扩大和劳动力重新配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访谈

文献

  •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对经济发展形势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我向在座各位民营企业家和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84年前这份不起眼的文件,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一份84年前由红军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这份文件的签发日期是1934年10月9日,文件要求各部队“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广泛的进行口头宣传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