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文学的发生-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流寓文学的发生

张学松
2019-01-14 08:16:46  来源:光明日报

  先有流寓才有流寓文学。流寓发生有三个前提:

  一是农耕民族的产生。流寓是不得已离开本土移居他乡。渔猎民族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只有农耕民族以土地为本,并有相对固定居住地,因此也只有农耕民族才有“本土”概念。农耕生产方式的出现大体晚于游牧生产方式。华夏民族主体就是农耕民族,华夏文明主要是农耕文明。华夏民族祖先是周人,周人祖先是后稷。后稷就是一个农业发明家,生活在夏朝末年。但历经殷商一代,直到周朝才产生流寓文学。盖由古代地旷人稀,而宫室服御亦甚简陋,虽至农稼社会犹存游猎社会之风。

  二是家庭与国家的产生。流寓由本土移居他乡包含两个层面:就一国(含方国、诸侯国)而言指离开家乡移居他乡;就“天下”而言则指离开本国移居他国。“家”与“国”对流寓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没有“家”与“国”也就没有流寓。家庭出现又与农耕民族产生、农耕文明发展紧密相连。农耕离不开土地,而“本土”“家”,或曰故乡,正是流寓者魂牵梦绕的地方。按地区来分,国民始于夏朝,中国流寓也始于夏朝。夏朝之前部落迁徙不能视为流寓,因为当时尚无“本土”概念。而《夏本纪》之“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殷本纪》之“纣囚西伯羑里”,《周本纪》之“厉王出奔于彘”,则皆为流寓。

  三是“不得已”诸因素。发生流寓总是有些“不得已”因素,无论群体还是个体流寓都是如此。“不得已”因素,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军事(战争)的,或是外交的,或多种因素兼而有之。

  流寓是一种社会现实,若把社会现实生活变成文学,则需要作家、诗人来表现。中国最早的流寓文学就在《诗经》中。按我的理解,《诗经》中有23首作品为流寓文学。除《公刘》《绵》外,尚有《邶风·击鼓》《邶风·式微》《邶风·北风》《卫风·河广》《王风·黍离》《王风·扬子水》《王风·葛藟》《魏风·陟岵》《唐风·杕杜》《唐风·鸨羽》《桧风·匪风》《豳风·东山》《小雅·四牡》《小雅·采薇》《小雅·鸿雁》《小雅·黄鸟》《小雅·四月》《小雅·小明》《小雅·菀柳》《小雅·渐渐之石》《小雅·何草不黄》。流寓在夏朝既已发生,何以至周朝才有流寓文学作品?除了周民族为典型的农耕民族外,主要因为周代以前文字虽已产生,但书写工具不发达,只限于甲骨与青铜器。到周代才大量使用简(竹、木)帛作为更为方便的书写工具。今人所知上古歌谣、神话,在很长时间里皆在口头流传,用文字记载下来已经是较晚的事情了。因此《诗经》作为典型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源头,也是中国流寓文学的源头。上述23首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已经具有流寓文学的显著特点。

  首先,作品展现了流寓者的生存困境。《采薇》写流寓者“行道”中“载渴载饥”,采野菜以充饥。《东山》以“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类比流寓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的非人生活。流寓者最大的困境是对流寓地的疏离与不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独感、漂泊感。《唐风·杕杜》认为,流寓途中的人“不如我同父”“不如我同姓”。《葛藟》主人公为在流寓地生存下去,称流寓地的人为父、为母、为兄弟,但“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黄鸟》三章,曰“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莫可与明”,“不可与处”。“此邦”即流寓者流寓的异国他乡。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此邦”为“镐京”,镐京乃西周之京都。京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由于不是自己故乡,这位流寓者认为此邦之人不善良,不值得信任,不能与之共处。后世杜甫“旅居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此心意仿佛。由于对流寓地的疏离与不适,流寓主体在精神上就倍感孤独迷茫。《击鼓》曰“我独南行”,《杕杜》曰“独行踽踽”“独行睘睘”,《小明》曰“念我独兮”。《四月》反复渲染流寓途中凄凉环境,“秋日凄凄”,“冬日烈烈”,以烘托主人公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彷徨:“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鸨羽》《鸿雁》二诗。《鸨羽》以鸨羽起兴:“肃肃鸨羽,集于苞栩”,“集于苞棘”,“集于苞桑”。鸨类大雁,一会儿“集于苞栩”,一会儿“集于苞棘”,一会儿“集于苞桑”,正是流寓者漂泊无定的象征。《鸿雁》诗三章,皆以“鸿雁于飞”起兴,鸿雁由“肃肃其羽”到“集于中泽”到“哀鸣嗷嗷”,充满了漂泊的哀婉。这两首以鸿雁起兴的诗无疑对后世流寓文学意象运用有启示意义。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王昌龄《途中作》:“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李白《千里思》:“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杜甫《北风》:“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王安石《明妃曲》:“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鸿飞那复计东西?”《武昌西山》:“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卜算子》:“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辙《次远韵》:“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朱彝尊《度大庾岭》:“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鸿雁成了流寓者漂泊的代名词。

  其次,作品充满了思乡念国的情怀——浓郁的乡愁。23首作品,直语“怀归”的就有11首。如《击鼓》第二章:“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式微》两章重叠:“式微式微,胡不归?”《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归。”《扬子水》三章重叠:“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东山》四章重叠:“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第一章又有“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四牡》第一章、二章、五章重叠:“岂不怀归?”《采薇》前三章重叠:“曰归曰归。”《黄鸟》三章重叠:“言旋言归。”《四月》第二章:“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小明》前三章重叠:“岂不怀归?”《河广》两章皆以黄河不广、宋国不远的慨叹表达怀归故国的心情。《陟岵》三章写诗人登上山岗远望父母兄弟,并以父母兄弟呼唤其归来的反宾为主的手法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其他诸篇写流寓者漂泊在外的孤独无助,同样蕴含着乡愁。

  由于华夏农耕文明的心理积淀,自《诗经》肇基以来,乡愁绵绵数千年而不绝,似乎成了流寓文学的永恒主题。屈原《哀郢》:“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王璨《七哀》:“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陆机《赴洛道中》:“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庾信《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牧《题池州弄水亭》:“故园汉上林,信美非吾土。”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苏轼《游净居寺》:“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李清照《诉衷情》:“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屈大均《紫荆关道中送客》:“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思旧乡。”余光中《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张学松,系信阳学院特聘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做好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保护工作?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提出,切实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这既是党对工会组织提出的要求,也是广大女职工的迫切愿望。一要建立健全女职工维权工作机制。工会组织要坚持主动科学依法维权,使工会维护女职工权益的内容和方式制度化、法治化。

  •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和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干部教育培训与党的事业同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管用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初期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

    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是指职工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者所应有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等方面权益的总称。一要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权益。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工会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 劳动教育提升学生未来职场竞争力

    在澳大利亚肯特路公立学校的校园里,有几个高大的水罐。下雨时,屋顶的雨水通过PVC管道被收集到这些水罐中澳大利亚学校的花园常常被当作教学和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在这里播下蔬菜和花卉的种子,然后每班轮流管理照料两周。学生们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描述和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既得到了劳动,也增长了见识。

访谈

文献

  • 土地纠纷与过失杀人

    1785年,广东省东莞县的陈文友失去了已耕作了30年的佃租土地,原因是田主收了黄某更多的土地租用金。陈文友因此与黄某打了起来如果把这起案件仅仅作为家庭悲剧,那么这起案件并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如果有数百起类似因土地产权“转移”引起的暴力事件

  • 初心不负映日月 丹心碧血铸忠魂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继承。——这是临刑前王步文写给妻子方启坤绝笔信的全部内容。王步文,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年仅33岁的王步文在安庆英勇就义。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