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军特点及其得失看宋朝“武绩未振”-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从治军特点及其得失看宋朝“武绩未振”

陈峰
2019-01-21 08:29:58  来源:光明日报

  纵览宋朝历史,文盛武衰可谓其突出的时代特征,如南宋学者吕祖谦评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名胜相望而干略未优。”(《宋史》卷434《吕祖谦传》)在中国历史上,宋代虽然经济、文教空前昌盛,并且域内的统治秩序也相对稳定,但与此同时,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却出现长期被动挨打局面,北宋、南宋先后都亡于边患。这种呈现显著反差景象的格局,亦如元代史家所评说:“宋恃文教,而略武卫。”(《宋史》卷493《蛮夷—·序》)而若对其成因细加考察的话,不难发现宋朝的治军特点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值得深究。

  1.宋朝的过度制衡原则与治军特点

  众所周知,脱胎于五代兵变建国的宋朝,为了重建国家秩序并维护统治稳定,充分汲取以往多年军阀战乱、皇权沦落的教训,厉行强化中央集权。为此,宋朝在制度设计上刻意推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力求防患于未然,宋人即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如对最高中枢机关实行分割,以宰相掌管最高行政机关的中书(后改称三省),由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负责最高军务的枢密院,“对持文武二柄”(《宋史》卷162《职官二》),互相牵制。与此同时,宰相与枢密使通常各设二名,其下又分别设置多位副职,使参与决策的宰执大臣扩大至十人左右,就此抑制了臣僚专权局面的出现;再如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以彼此掣肘分权;又如实行官职与差遣分离的制度,将原本大多数官职虚化,仅保留其不同官阶与俸禄的标志,而使用差遣的方式委派官员掌管各级机构的事权,史称:“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宋史》卷169《职官九》)“六部名存实亡,诸司纪统不正。”(吕乔年:《丽泽论说集录》卷9《门人所记杂说一》)实行这种名实脱节的规制,显然有利于随意调动人事,使官员难以久留其位,也就难以坐大势力。还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宋朝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监察系统的功能,对百官队伍进行监督、约束,即使高官大臣也往往有所忌惮,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都显得非常突出。如北宋中后期御史刘挚所说:祖宗以来,大臣若触犯公议,一有台谏弹劾,则无人能安其位而不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4)。诸如此类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在宋朝不一而足。

  宋朝制度设置上普遍存在的制衡原则,在军事系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可谓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概括而言,其主要内容有:其一,对最高军事决策权的切割。在宋朝大多数时期,朝廷凡遇军事决策,一般由中书、枢密院大臣分别提出建议,最终由皇帝裁决,所谓“每朝奏事,(枢密院)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祖宗亦赖此以闻异同,用分宰相之权”(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1)。这种军事决策上的制衡原则,意在防止权臣染指军权,这一状态到南宋后期才发生变化。其二,将调兵与统军权分立。枢密院有调兵权,却不掌管军队,如北宋统军权归禁军三衙机构,南宋初统军权归御营司,以后则由大战区的都统制司、制置司、宣抚司等统管,从而构成调兵与统军权之间的制衡。如宋人指出:“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其三,使统军权趋于分散。宋初,军队由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两大统帅机构分管,其正副帅职位高权重。随后,宋廷先将以上正副职架空,继而将侍卫司下的马军、步军司分立,与殿前司形成“三衙”鼎立格局,使统军权进一步分散。其四,用监军掣肘将帅。宋朝凡出征作战,主帅之外必设监军,监军官位虽不算高,但却有监督之权。北宋中后期,宦官还参与监军甚至领兵,进一步牵制将帅行动。另外,军中又有走马承受公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以察守将不法为职”(《宋史》卷467《宦者二》)。其五,文武相制。宋太宗朝开始在枢密院中兼用文武,以互相牵制,北宋中叶以后,则进一步以文臣取代武官(陈峰:《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同时,宋仁宗朝以后,“以文驭武”方针盛行,文臣不仅主导枢密院决策,也掌控各地军事指挥权,如宋人所说:“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麾。”(刘挚:《上哲宗论祖宗不任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宋朝诸臣奏议》卷65《百官门》)南宋时期也大致如此,文官大臣往往出任重要战区的统帅,宋高宗朝还规定:“每路文臣为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总一路兵政,许便宜行事,武臣副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此外,在军队部署上,宋朝长期实行“内外相制”规则,即:将大约半数军队驻守于京畿,其余分布于外地,以互相制衡,“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7)。又常将各地驻军换防,并调换主官,使将帅“不得专其兵”(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3《兵考五》)。

  由上可见,宋朝在国家制度设计中,贯彻制衡的原则,以防范尾大不掉局面的产生。其中围绕兵权所推行的制衡原则,又尤为突出,就此形成了管控过度与过细的鲜明治军特点。如宋太宗选拔将领的标准,即重视其是否具有“循谨”的特点:“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宋真宗又对此进一步细化,其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的内容,要害在于修身、守职及所谓威严三项,强调武将应有循谨、本分和管束部属的能力,却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曹彦约:《经幄管见》卷4)。

  2.宋朝治军特点的影响与得失

  宋朝治军特点的产生,是伴随立国以来朝政发展形势所形成的。在两次北伐辽朝失败后,在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宋太宗统治集团放弃了“大一统”帝国的追求,转而以稳定内部秩序为施政主轴,以文治建设成就为主要目标,由此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观(参见陈峰等:《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与之相辅相成,宋朝军队的定位与宗旨演化为维持域内统治和对外防御,主要职责是镇压内乱,而非与塞外强敌争锋,边防战略遂定型于保守防御。正因为如此,其治军特点转向严控,而不在于发挥效能。就宋朝治军特点的实际影响而言,显然具有鲜明的“双刃剑”效果:一方面满足了内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制约了边防能力的提升,可谓得失兼有。从正面成效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这种特点有利于牢固控制兵权,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武夫干政乃至兵变夺权因素的发酵,从而维持了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如北宋人已指出:“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之故。”(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

  其二,极大地压制了军功集团与武将势力,巩固了文官士大夫的主体地位和权威,从而确保内政路线的长期不变。在此局面下,相较于以往王朝,宋朝帝王受到士大夫群体的约束较多,大都难以达到肆意暴虐的地步,特别是不敢任意杀戮官员,这就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

  其三,遏制了穷兵黩武现象的发生,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内战而对民众造成的破坏影响,有利于经济社会、文教科技的持续发展。两宋三百余年间,内战相对较少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宋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域内稳定环境,有助于各项建设的展开和百姓安居乐业。

  就消极后果而言,管控过严、过细的治军特点,直接影响到宋代军队效能的正常发挥,其表现主要也有以下三点:

  其一,将帅处处受到掣肘,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进行积极、灵活的运动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如北宋前期官员已指出:“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卷44)

  其二,军事将领能力弱化,两宋军中可谓庸将多而良将少。典型者如宋太宗朝曹彬、潘美等将帅在北伐中的消极表现,宋真宗朝河北大帅傅潜的“畏懦无方略”(《宋史》卷279《傅潜传》)。宋仁宗朝众多将领更表现得庸碌无为(参见陈峰:《北宋武将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以后的情形也大体类似。而像狄青、岳飞及余玠等名将,不仅凤毛麟角,且大都遭受猜忌、排挤,难以善终。

  其三,这种治军特点落实到边防上,则造成宋军丧失如汉唐军队长驱出塞作战的能力,只能固守消极防御作战,被动应对、挨打。如宋人所指出:“及乎贼众南驰,长驱深入,咸婴城自固,莫敢出战。是汉家郡县,据坚壁,囚天兵,待敌寇之至也。所以犬羊丑类,莞然自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这就使两宋难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政权军队的进攻,从而导致边防长期陷于困境,最终先后亡于边患。

  反观以往历史上,秦、汉、隋、唐等中央王朝因崇尚“大一统”观念,故施政具有文武并重、内外兼治的倾向,军事征伐成为重要的统治手段,军队扮演着对外积极防御,乃至于开疆拓土的重任。于是,为防范兵权失控而要求将领服从皇权,固然依旧是治军的要害,但却并未成为僵化的教条,更不会过度用制衡手段束缚将帅的手脚。也就是说,这些大一统王朝的治军特点是注重实效与军力发挥。当然,历史都有两面性,在宋代以前的历史上,当统治者穷兵黩武之时,连年战争也给民众带来不尽的灾难,汉代乐府诗《战城南》、曹操《蒿里行》及杜甫《兵车行》之类的诗,就揭露了兵燹战乱的无穷危害。

  其实,吕祖谦所感叹的“武备不振”,主要是指边防困境的问题,而若从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宋朝域内统治的长期稳定,也离不开军队发挥的作用,即如南宋人所总结:“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1《序论》)归根结底还在于宋朝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因此形成的治军特点可谓得失兼有。不过,宋朝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依然深刻,为后世留下了醒目的覆辙。

  (作者:陈峰,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代治军理念与朝政关系研究”〔18AZS00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重视马克思财富论的现代意义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要的不是劳动者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创造更多价值,而是力求用更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马克思的财富论是其经济学体系中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界比较重视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和研究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职工队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各级工会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是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

  • 工匠精神重在细节创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企业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意思维,通过研发与技术创新抓住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宏观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微观来说创新是一个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变成商业化成果的过程,而商业化成果的品质取决于工匠精神;从根本上看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8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工会组织是群众组织,也是政治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工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访谈

文献

  • 土地纠纷与过失杀人

    1785年,广东省东莞县的陈文友失去了已耕作了30年的佃租土地,原因是田主收了黄某更多的土地租用金。陈文友因此与黄某打了起来如果把这起案件仅仅作为家庭悲剧,那么这起案件并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如果有数百起类似因土地产权“转移”引起的暴力事件

  • 初心不负映日月 丹心碧血铸忠魂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继承。——这是临刑前王步文写给妻子方启坤绝笔信的全部内容。王步文,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年仅33岁的王步文在安庆英勇就义。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