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教育力量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凝聚教育力量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俞可 潘雨晴
2019-05-24 10:32: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5月15日开启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向世界展现一个光彩动人的亚洲、活力澎湃的亚洲、和平进步的亚洲。

      在开幕式上,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首倡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与亚洲前途的高度,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教育作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尤其实现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助力亚洲命运共同体大厦永固,亦可推动今日之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文明多样促学子交流

      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这片广袤而富饶的亚细亚大陆,是星罗棋布其间的1000多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孕育了古代三大文明,承载和滋润绚烂多姿的亚洲文明。勤劳智慧的世代亚洲先民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文明史诗,把《论语》镌在竹简上,把《梨俱吠陀》印在民间记忆中,把《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玄武岩里,把《塔木德》写在羊皮卷中,为人类保存着最久远的文明记忆和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古老而璀璨的亚洲文明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鲜明昭示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作为本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项目之一,亚洲文明联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正在热展中,其序厅正中陈设一座青铜雕塑《孔子问道》,寓意亚洲文明因多样而互为问道。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出的遣隋使开留学生来华学习之先河,由此诞生的“留学生”概念沿用至今。大唐盛世,长安呈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壮观。贞观元年,科举对来华学子开放。异域才俊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登科及第之来华学子被授予宾贡进士。如德宗年间来自爱州(今越南境内)的姜公辅及其胞弟姜公复先后进士及第。

      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尽显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所呈现的七彩。这个标志将抽象的人融入表征亚洲六大地区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牵手的视觉效果。

      人是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最好的动力。汉代名臣锡光与任延驻守交趾(今越南境内),广设学府以育儒生阶层,史称“岭南文风,始二守焉”。明成祖开办的四夷馆设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高昌(维吾尔)、缅甸、暹罗(泰国)、八百十馆,邀周边各国学者来华执教,如外籍教师云清等六人在缅甸馆执鞭终身。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古往今来,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对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提供绝佳例证。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亚洲各国教育交流,既能让本国教育充满勃勃生机,亦能为他国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亚洲教育百花园由此群芳竞艳。

      学子交流铸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相亲即人文交流。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故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亚洲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共赏文化多元之美、共话民心相通之道、共谋文明发展之计。作为民相亲的一种形式,师生交流可为人文交流互鉴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盛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自奈良,更名为晁衡,入太学,高中进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五十四载之久,谥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这首感天动地的《哭晁卿衡》以及阿倍仲麻吕回敬的那首《望乡》,书写了一曲中日民相亲的千古美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世纪中期,以玄奘留学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记》为参照,西方考古学家按图索骥对其挖掘,早已堙没的那烂陀得以重见天日。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发表《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由印度总统亲自挂帅总督察。因玄奘留学那烂陀,中印实现跨越喜马拉雅的民相亲。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由相遇而相爱,须经由相知。教育之功效即在于,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把文明对话做实、做深、做细、做好,让亚洲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绚烂绽放。

      民心相通谋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叠加。面对人类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命运相系的亚洲各国应该具备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亚洲人民热切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战胜文明冲突,唯有文明对话、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真义在于互学互鉴,天下大同的秘诀在于相知相爱。

      作为文明的重要支柱,教育务必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亚洲教育发展,我国启动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如2008年开启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形成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10+1+N”合作模式,又如2003年发起的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奉行“架起亚洲教育合作桥梁”的宗旨。

      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为文明交流互鉴拓展新途径,一系列亚洲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中国首个海外“鲁班工坊”落户泰国。秉承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亚洲教育交流合作可完善亚洲教育治理,进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以培育亚洲青年一代实现美美与共。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文明对话的真实写照。青少年学生是文明交流互鉴乐章中最跃动的音符。最近发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亚洲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9.95%。人数最多的15个生源国中,大多数为周边国家,其中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

      教育可助力青少年学生擦亮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敞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的养分。循着“一带一路”,让教育沐浴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将在亚洲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在美美与共中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打造绿色通道促进年轻职工成长成才

    年轻职工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职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做好年轻职工成长成才工作的重要性,挖掘潜力多措并举,努力打造让更多年轻职工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

  • 创新开拓劳模研究新境界

    加强新时代劳模研究,必须要强化理论意识,坚持思想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学术意识,坚持特色导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建设弘扬劳模精神的体制机制、立体平台和评价评估体系,创新开拓劳模和劳模精神研究弘扬的新境界。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教科文卫体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召唤新作为。教科文卫体系统各级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产业工会工作规律,紧紧抓住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条主线,重点做好劳动和技能竞赛、维权服务、调查研究3项基础工作,推动产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建设美好安徽作贡献

    学习领会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根本是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重点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服务职工群众。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