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思考-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思考

胡红
2019-10-17 10:04:5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抗逆力的理论框架为流动儿童等处境不利群体,提供了“并非所有人遇挫都会脆弱”的积极看待和优势发现视角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近九成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其中与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424.04万人。

  流动儿童面临特有的成长困难

  无论身在何处,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此处心安是每个孩子成长、成人的关键要素,是他们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代中国家庭面临多种挑战。家庭如何在风险或逆境中实现适应、转化和成长,是当下心理学研究者、社区工作者和每一个家长实际面临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家庭而言,这个问题更加迫切。

  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面临教育、心理健康、社会融合等多方面困境。相较于其他处境不利儿童如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流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亲情陪伴,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也面临特有的成长困难。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业成就并不比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显著的优势。原因可能是两类:首先,父母因为迁入城市后就业压力增大,并且自身也伴随着较强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包括生活日常议题、文化习俗和心理适应等。父母的适应焦虑和求生压力会影响家庭氛围的波动,并让身边的孩子感到不安。其次,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时间精力不够、家校沟通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原生家庭并没有足够的家庭教育经验等原因,对流动儿童被动忽略,对于如何在城市中教育和管教自己的孩子缺乏效能感和教育方法。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里耳濡目染,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带动并且提升整个家庭的社会融合以及儿童的适应能力,是流动儿童父母的内心渴望和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融入城市,提升安全感和价值感,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抗逆力理论框架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优势发现视角

  在国外移民和流动人群的研究中,近20年以来“抗逆力”的理论框架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受虐儿童、大病儿童等处境不利群体,提供了“并非所有人遇挫都会脆弱”的积极看待和优势发现视角,成为家庭教育、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领域里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而家庭抗逆力(Family Resilience)是抗逆力理论由个体抗逆力转向组织抗逆力的表现之一,主要探讨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或过程。家庭抗逆力理论实现了家庭研究范式由问题取向(deficit-orientation)到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的转型,即由关注家庭的问题和缺陷转向关注家庭的优势和潜能。家庭抗逆力对于研究困境家庭对危机的反应具有重要价值,其核心在于调节压力,让家庭及其成员克服危机、渡过逆境。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什(Walsh)从关系建构的角度出发,提出家庭抗逆力概念,认为家庭抗逆力是家庭在面对种种不利环境时获得的灵活反弹能力、从中体现出的积极的危机承受能力、挑战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等,重点强调个体及社会关系层面的潜能转变与提升。

  家庭抗逆力研究源于对家庭压力、家庭脆弱性和应对、调适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家庭抗逆力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因素发挥作用。

  一是通过家庭信念系统,在社会中被创造并且通过仪式等活动代代相传,影响着对家庭危机情境的认知与回应,包括对逆境的评价、赋予的意义、正面的展望等。

  二是通过家庭组织模式,包括有弹性的结构、情感的联结和社会经济资源,家庭成员互动、支持,进行合作。

  三是通过家庭沟通过程,家庭成员在处理压力事件时作出各种反应,包括提供危机的清晰信息、鼓励情绪的分享和促进问题解决的合作方式。

  提升流动儿童家庭对抗逆境的信心和能力

  基于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和机制,研究者提出四种策略路径提升我国流动儿童家庭对抗逆境的信心和能力。

  积极正向,树立关于家庭的核心信念。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我国文化背景下,个体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用家、家庭和亲情等观念进行认知和应对,例如“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等。家庭集体直面以及讨论、接纳融入城市和学业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压力,过程中流露出鼓励情绪,父母接纳孩子的脆弱,同时也觉察到自己的压力,在节假日或者重要日子里敞开心扉讨论对于家庭集体迁移的一些看法,讨论挫折的应对和发现逆境的意义,从而形成属于自己家庭的“信条”。对于困难和危机的认知,同样也属于重要的家庭文化。

  有效沟通,凝结家庭成员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家庭不能缺少相亲相爱的氛围,家人经常要有坐在一起表达爱意、温暖和支持的时间。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让彼此听见对方,了解对方,增强和谐。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不仅可以带来兴旺,同时更是所有家庭对抗逆境时最能发挥强大力量的元素。“和睦”是结果,家庭情感培养过程中允许负面情绪的宣泄和暴露,正如“弹性”是指既能弯曲又有直面,只有接纳和理解才可以带来真正的情感共鸣和共情。而此时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仅能抵御外来挑战,还能在家庭内部发生冲突时产生良性缓冲调节作用。另外,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对儿童身心健康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美好情感和力量,有时会随着进入城市变得暗淡和疏离。

  做出样子,在家庭中塑造榜样行为。孩子的学习很多时候不但是从他所听到的话里学到,而且更多是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中去领悟和模仿。父母如何在这个城市自尊自信地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样子,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城市打拼,拥有一片不大的天地,但是他们不依赖政府,不抱怨工作,努力活出劳动者的精彩。在艰难环境下微笑,在普通岗位中精彩,父母对自我职业的认同、对工作的积极进取,都会成为最好的样子影响儿童的心理状况和价值选择。如果是保安,那就精神抖擞上班,和业主建立和谐关系,凸显岗位价值,提升自我归属感;如果是建筑工人,那就努力提升建筑技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程质量和速度,让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的发展,深深为之自豪……并把这些体验与儿童分享。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坚持,会慢慢地让父母远离抱怨,远离自卑,看到自己努力生长的样子,并给孩子足够的榜样引领。

  内助外援,发展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路径。在如今社会中,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事实上,适当的压力也是父母成长和儿童发展的动力,关键是父母要懂得如何去疏解压力。父母不仅可以和孩子分享在自我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和压力,还可以跟着孩子一起探索舒缓压力的方法,放松自己。例如,一起打球、登山等。同时,父母如果难以自主正面处理压力,那么可以主动向朋友、亲戚和其他信任的组织与个人寻求帮助,获得支援和支持,这也是缓解心理压力、提升抗逆力的有效举措。家庭在遇到挑战时,家庭成员可能会变得更有凝聚力、更坚强,能够采用更多的资源去应对挑战。家庭的这种积极不颓废、主动不逃避的应对方式,对家庭成员的积极发展至关重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家庭抗逆力视角还原了流动儿童群体和家庭生态、动态的发展过程,即应激源于家庭迁移,过程中依赖整个家庭的资源互动发展,父母以及整个家庭面临困难时经历脆弱、复原,最终实现成长。作为一个注重实务转化的理论框架,家庭抗逆力的思维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运用优势的、发展性的、系统性的视角解读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需要,提供从逆境中恢复的应对策略和适应途径,帮助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学习和工作。而每一个处境不利的家庭尤其是父母,可以从中汲取思维营养,以身作则,带领着小家提升家庭抗逆力,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情感依恋和身心健康,提高融入城市的灵活应对和适应环境的坚强心态,从而为构建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此研究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逆力视角下江苏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18SHC00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江苏地区的追踪研究”[2018SJZDI206]资助)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