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人怎样以“清雅”抗衡“粗俗”-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江南文人怎样以“清雅”抗衡“粗俗”

2020-01-14 09:55:16  来源:解放日报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对生活的追求不尽相同。比如,有人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琴棋书画才是真正的、理想的生活乐趣。应该说,人们在生理和物质生活上的追求有其正当性、合理性。但人生是不是就应该停留在这一阶段,这是需要思考的。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的本质与一般动物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人能从事文化上、精神上的无限创造活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高尚的、有理想的人,不能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物质享受,还应该有很多精神上的追求。我们从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精神上的追求。

  自南宋以来,经过几次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转移,江南地区不仅成为经济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地方,而且成为文化上的高地,是文人或者说知识阶层的荟萃之地。因此,江南文化虽属区域性文化,但存续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和主干、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后期的代表。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宋代以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在江南保留得最多。有了这一基础,江南文人的许多新动向、新追求,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往往辐射全国,在历史上能够产生很大影响。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讲讲古代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由于时间有限,我主要以明代中后期为例。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的生活追求很有典型意义,对后人的影响也特别大。而且,晚明江南人士在衣食住行上的追求,还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进步意义。

  明代中后期日常生活趋于艺术化精致化高雅化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追求那种特殊的、具有高度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性的生活情趣。这既是生活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又与特定时空的政治、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明代的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和人文荟萃之地,但江南文人群体面临着一种特殊的生存困境和空前的心理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当朝帝王的刻意打压。

  朱元璋对江南文人的猜忌、贬抑是诸多史料明确记载的。他下令苏、松和浙江人士不准到户部当官,且科举考试对江南学子也作了不公正的限制。他还与儿子朱棣多次将江南的富户,包括许多文化世家,大量迁往北方,家产全部充公。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当上皇帝,更是对江南的文人士大夫肆意杀戮。朱元璋、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对江南的文人士大夫也有很深的偏见。

  这种心理压力,另一个方面来自富商巨贾的挑战。

  明代以来,江南成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工商阶层迅速崛起,由此引发社会的巨大变动。因商品经济发展而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富商巨贾,不仅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也使传统“士、农、工、商”社会等级重新编排次序——商贾的地位有所上升,士的地位不断下降。

  翻检明代的逸闻、小说,穷秀才在商贾面前低声下气的描写可谓比比皆是。因此,不说平民百姓的慕商、崇商,即便文人内部也不时发出“士不如商”的感叹。

  原本自视甚高的江南文人,此时的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政治生态的恶化、社会地位的滑落,使他们的心态陷于空前的复杂和窘困,因而产生了沉重的压抑感和危机感。仕途坎坷、官场险恶及屡遭贬抑、动辄获罪的政治环境,致使众多江南文人士大夫从心底里生出对官场的厌倦,萌发退隐闲居的心思。

  不过,多数江南文人并不认为思隐就必须山居野处、灭迹城市。他们认为,最高妙的退隐是隐于朝市和留司的“大隐”和“中隐”。只要志在于隐,无须异于常人,无须匿迹深山。若能自持其心,可不拘其迹,故可亦仕亦隐、心隐身不隐。山水林泉、鸟语花香之类的隐居乐趣,完全可在治园修亭中求得;书斋园林、诗书茶酒,无不可隐。

  可见,江南文人有其独特的隐逸观念和方式。他们寄情于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游园观景、鉴书赏画、焚香品茗,追求一种悠闲适意、清幽高雅、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并借此平衡满心的失落、消磨胸中的块垒。

  当然,江南文人刻意追求这种特殊的生活情调和品位,还有另一层深刻的含意,即以文士特有的“清雅”来排拒商贾的“粗俗”。面对穷奢极侈、挥金如土的富商巨贾,江南文人的内心是痛苦而复杂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情况下,无论经济实力、物质生活,还是拜金主义盛行之下的世俗评价,文人皆难与富商比肩。那么,以什么东西来自我标举呢?能让士人孤芳自赏并维持自尊、自信、自傲,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唯有自身独具的文化素养。

  在这种状况下,江南文人刻意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含量,期盼以一种品位清幽高雅、充满文化意趣、高度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来与商贾的“粗俗”相抗衡,从而满足内心的优越感,厘清日益混淆的“士”“庶”之别。

  所以说,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文人将日常生活趋向于艺术化、精致化、高雅化,是在特殊时空条件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样式。

  园林、书斋、茶寮是士大夫重要的精神栖息之所

  从现今留存的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来看,明代江南文人士大夫最心仪的三个去处是园林、书斋和茶寮(茶房)。这可视为他们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栖息之所。

  宋代以来,古代中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15%左右。据估算,江南八府当时的人口约有2000万,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大约有300万。可以说,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城居”现象颇为流行,文人士大夫也多到城里居住。

  “城居”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走亲访友、雅集唱和都很方便。但城市的嘈杂喧嚣,又对文人的生活情趣构成了干扰。既无法脱离城市,又时时留恋乡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园林骤然而兴。

  若能修建一处园林,模仿并浓缩乡村中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将悠然闲适的生活意境搬到城里来,就既能获取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可经常享受乡村生活所给予的安宁、静谧。园林的妙处就在于此。

  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园林建造特别兴盛。我作过一个统计,仅苏州府一地,明代修建的、见于文献记载的著名园林就有100多座;不太著名或未被记载的,肯定还有很多。

  除了文献记载,明代绘画中也有许多描绘江南园林的作品。沈周的《魏园雅集图》,就是其中一件名作。该图描绘沈周等苏州名士拜访友人魏昌,在魏家园林中雅集的情形。众人赋诗作文、抚琴高歌,欢声笑语,一醉方休。沈周以浑厚苍润的笔墨刻意营造出一种山峦林泉特有的“野趣”,借以表现江南文人钟情于结庐尘世的情怀。各位名士在画上题诗抒情,魏昌还题跋记述雅集的经过。这幅画不仅成为美术史上诗、书、画俱佳的杰作,而且为后人留下了江南文人醉心园林的真切写照。

  但修建园林是很费钱的,有能力造园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无力造园怎么办?古人建宅造房,前后总有一些空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庭园。于是,许多人在屋前屋后辟出几个平方,种点花花草草,堆几块山石,也可营造出更小、更浓缩、更模型化的“乡村景观”。归有光在名作《项脊轩志》中,即描写了书屋之前的小型景观。

  如果连这个也做不到,又该怎么办?那就摆弄盆景,这可视为最小型的“乡村景观”了。盆景在明代中后期的苏、松等地有很大的市场,以致贩运、出售盆景成为一个时尚产业,道理就在这里。

  除了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观,读书人往往会有自己的书斋。现今留存的大量明清文献中,有不少文人专门谈到书斋的构建、装饰、布置以及其中的藏书、文物、各类文具等。当时的江南文人认为,书斋是精神享受、文化创造的处所,故万万不可布置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而应该凸显文化品位和学术素养。

  江南文人多将书斋视为自己的出处和归宿。不少人赴京当官时,仍对自己的书斋流连忘返,并时时期盼不久的将来能辞官返乡,回到书斋中去。回到书斋做什么?当然是读书,浏览古今经典名著,还有就是鉴赏自己收藏的文物。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鉴藏字画、碑帖、铜器、玉器、瓷器、古版图书等文物的风气极为兴盛。文物鉴赏集学术研究与文化消遣于一身。各类文物高度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对江南文人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少人还以鉴赏文物来标榜自己的清幽高雅。

  晚明松江名士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说道:“胜客晴窗,出古人法书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显然,在江南文人心目中,天朗气清,有挚友来访,步入书斋取出珍藏的文物字画一同欣赏,实为人生之快事。反之,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深得敬重的诗友、文友、书友、画友、文物藏家,是绝对进不了书斋的。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破除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户籍“藩篱”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制约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一制度不但阻碍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难以贯彻执行。可以说,“落户难”已经成为许多劳动力和人才安心工作的一个后顾之忧。

  • 【工作研究】民主管理“四四一”模式的实践探索

    企业民主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坚持四项制度、开展四大活动、发挥职工代表的主体作用,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问题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利创业,就要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和社会资本积累,注重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政府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工顺利返乡创业。

  • 【热点思考】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模式选择

    我国新就业形态规模庞大,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去劳动关系化造成大量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无从保障,急需解决。要从促进新经济新业态长远健康发展和保障从业人员权益的角度,遵循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规律,对职业伤害保障模式进行抉择,启动试点,并进一步完善、定型。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