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评价体系夯实“双一流”建设根基-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完善评价体系夯实“双一流”建设根基

张瑞
2020-06-08 13:15:57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教育学家克隆巴赫提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状态、机能、成果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相关信息的过程。构建“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是“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基础。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建设“双一流”成效评价做了详细的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任何单一的评价都不可能全面衡量个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无法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全面评价。我国现行的各种大学排名操作实践中,大多强调大学的规模指标或产出指标,定量研究充斥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现行“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过程中,有很多指标无法单纯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高校科研的“投入”与“产出”、人才引进的“数量”与“质量”、社会服务的“水平”与“成效”等。“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成效评价,不能单纯地进行绩效评价,应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反馈大学的综合绩效及贡献度。

  一流大学建设首要的是建设一流学科,学科建设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建设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基本保障,但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简单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也不能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之和”,需要考虑具体的学科和领域,国内有的大学整体实力很强,但是部分学科领域并不突出,有的大学在某些学科领域具备很强的实力,但大学的综合实力并不强。因此,“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评价若干学科的优势和亮点,既要看高校在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是否坚持有所选择,形成有特有强、交叉融合、高原高峰并茂,形成一流学科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也要评价大学的综合实力、学校文化、特色专业、学科实力、录取政策等。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事实上,由于大学的性质、类型、规模、学科数量、办学特色等不同,客观上很难对所有大学进行综合实力的排名,所有的大学排名都存在一定偏差和不可比的因素。世界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不受制于学校规模,国际经验显示,精而专、有特色的大学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应加强总体战略规划的制定,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战略,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推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明确高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共同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分层实施的评价引导机制。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依照固定的建设模式发展起来的,无一不是在自我探索中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因此,在借鉴其他国际知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独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一流大学建设模式,为其他国家高校的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并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从世界范围看,从事高校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中介性机构,而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并不能完全发挥出社会评价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第三方评价,大多是以大学排行榜或学科排行榜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得出的排名结果,这种排行榜不免过于单一。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第三方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和学校内部评价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检验高校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在“双一流”建设中应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双一流”建设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度,完善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提升各项决策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发展建设,保障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

  总的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历史坐标方位下,为提速高等教育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大发展所作出的长远战略决策。创新构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命题。建立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引导我国高校建设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生态系统,优化和重构教学、人才、科研的内在关系,科学地判断学科目前的成长态势、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指明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