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题材短视频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法治题材短视频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

薛勇秀
2020-07-03 09:24:11  来源:人民法院报

  短视频是指专门在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状态下观看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或是有意境、有主题、有思想的视频短片。

  随着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视频优先”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一个逐渐被广泛接受的新理念,并以此带动了短视频创作呈现日益繁荣的局面。这一方面得益于现代视频技术为短视频制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高度融合的媒体平台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更为直观生动和现场感十足的展现方式,为短视频赢得越来越多的“视频读者”。

  在短视频制作领域,法治题材的短视频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法治新闻宣传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常规宣传报道中,还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短视频的重要特点是微时长。微时长更需要精制作,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同样需要完整的方案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支持。本文将结合近年来中国法院网视频台的日常工作,就法治题材短视频制作需要把握的几个基本要素,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短视频的定位

  任何短视频制作的第一步都需要进行方案策划,为所制作的短视频进行定位,这也是短视频创作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定位清晰、准确,才能在制作短视频时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对于后续短视频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什么是定位?顾名思义,就是在创作之前为作品明确一个创作思路,让自己在内心深处确切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通过作品为观众提供什么信息,或分享什么观点。现在短视频作品内容同质化、表达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参考,但倡导诚心去做优质的内容,而不是炒冷饭甚至抄袭。所以,在短视频策划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制作的短视频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最好能用一个词儿或一句话表达出来,并在方案中把它固定下来,进而在创作的各阶段不断地强化它,使之成为与短视频内容如影随形的一部分。

  短小精悍,内容集中,是短视频最鲜明的特点。所以,所找的这个点应当是简明的、清晰的,甚至要尽可能是单一的。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在一部容纳有限的短片当中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多了之后,很容易造成素材混乱,东拉西扯,无法集中于一个主题,反而成了弊端。定位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明确创作的主题,也帮助我们更快更方便地选择和使用素材。正所谓心中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作品才会更有意义。

  从内容定位中很自然地也会衍生出另一个概念,这就是观众定位,在互联网时代又叫用户定位。简单一点说就是,要知道视频是拍给谁看的,是给法官们看的,还是面向社会普法用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作方向。法治题材的短视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定位不准,不仅作者感到难创作,而且也会导致观众看不懂、不接受。

  在我们收到的不少短视频作品中经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就是“新闻语言+法律术语+司法程序”的公式化作品,这种作品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干干巴巴不生动。另一种就是只见案件,只有故事,而不见司法的路径,不见法官的思维。我们倡导以人文的视角关注法治,或者以法治的视角关注人文,关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这样才会有情感投入,有思想表达。所以,明确作品的定位、加强作品的定位,应该成为贯穿法治题材短视频创作的主线。

  二、短视频的视觉化

  这是一个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我们评价一部好的短视频,应当是综合运用镜头语言,采用视觉化、故事化的技巧而形成的,观看起来也应当是十分流畅的视频作品。但目前的问题恰恰在于许多作品运用视觉语言不充分,一些短视频还停留在图解式、说教式、口号式的表现方式,没有实现文字表达与视觉呈现的有机融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画面必须配之以解说,镜头本身不会说话,不能表达思想。

  对于视频创作来说,视觉化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感受外部信息以及相关智力,有90%是靠视觉。大脑神经细胞中与视觉相关的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人类所特有的移情、同情、类比等思维,以及镜像神经元都跟视觉等有很大的关系。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看书、听书都不如听现场讲授、看视频感觉更好的原因。短视频延伸了人们的视觉,丰富了影像视觉的表现形态。所以,人们常说,照相机和摄像机推动了文字向视觉的转向,而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则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影像视觉文化的二次转向,使精英化、职业化的影像视觉文化走向草根化、大众化,推动越来越多的内容(无论这个内容多么艰深难懂)都可以使之视觉化,也更加容易让普通人看得懂、能接受、被感知。

  充分运用镜头语言,让讲述更加视觉化,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问题。对大多数习惯于用文字语言表达的法院创作人员来说,一开始都是有相当难度的,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其实,跟世界上许多种语言复杂并看似矛盾的语法规则不同的是,镜头语言是一门全球通用语言,是刻画人物、事物以及动作的全球通用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短视频,几乎没有言语的表达,人们依然能够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原因。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大都是善于利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传播思想的。

  所以,短视频作品成功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影像能在多大程度上感染观众。如果已经有一个本身就很吸引人的故事,那固然好,即便如此,仍然要考虑到故事的视觉化表达问题。因此,我们倡导在脚本创作阶段,就一定要秉持叙事的画面感。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到宏观,无论是从个体还是到群体,无论是从此时此地还是到彼时彼地的过渡中,就要考虑到如何让观众保持视觉的兴趣,避免中途放弃观看。

  三、短视频的价值表达

  短视频作品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产品,当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所以,与其他传播作品一样,一定要注重社会价值观的选择、取舍与表达,一定要坚定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短视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在讲好故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法院每年审理的海量案件,是我们短视频创作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些案件的公正审理本身就发挥着规范、指导、评价、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短视频创作当然就是要善于利用好这些案件,用镜头聚焦具有激烈对抗性、突变戏剧性、强烈情感性的庭审活动,借以充分反映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人民法官的现实生活,反映他们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反映他们的生活、情感、信仰,从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的作品取材于执法办案实践,并不意味着能够照搬照抄案例和办案过程,而要进行高超的艺术加工。核心有两点,一是要设计好故事,二是要刻画好人物。要通过作品全面展现人的性格特征、精神世界,不能简单地、平面化地描写、刻画人物。“坏人坏到无底,好人好到无边”是不可信的,是难以让受众产生共鸣的。好的艺术加工在于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和思维过程,在于精雕细琢,善于从大选题小切口的角度准确传播文化信息,创作出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引起人的思想共鸣的精品力作。

  价值观的传播绝对不应当是直白的,过于直白的传播往往是苍白而无力的。将价值观不落痕迹地融入故事、融入作品,让观众自己体会出来,并产生共鸣,才是最高明的传播。有一部十分经典的短视频作品,许多人引述过。经典不怕重复。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非常简单,没有对白,只有背景音乐,讲了两个孩子和一双鞋子的故事。故事场景在火车站,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穿着一双破破烂烂的鞋子,坐在车站台阶上,镜头聚焦到台阶上一双双走过的鞋子,突然镜头中出现了一双很漂亮的新鞋,然后镜头上移,出现了一个穿着很得体、体面光鲜,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穷孩子眼中流露出对这双新鞋子的羡慕。然后,场景切换到很多人挤火车,富人家孩子的鞋被挤掉了,因为人太多,无法下车取回鞋子。穷孩子看到后捡起了这只鞋子,火车已经开动,富人家孩子把头伸出窗外,穷人孩子拿着这只鞋想追上他把鞋子给他,但已经追不上了,他想把鞋子扔上火车,但没成功,这个时候,富人家孩子就把脚上另一只鞋脱下来,从车上扔了下来。影片结束时,画面上出现的是穷孩子手捧一双鞋的场景。影片很短,但直指人心,足以击穿人性最柔软的部分。很多人看完都流下了眼泪。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有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与取舍,并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和传播。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