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军事

军民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王伟海
2018-08-17 08:08:07  来源:解放军报

  习主席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开放交融、良性互动,既有助于把军队建设搞强,也有助于优化国民经济循环、带动产业高端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军民融合畅通搞活国民经济大循环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中一对极为重要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富国和强军统一、安全与发展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必然贯通推进军民两大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军民融合是打通军民两大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机制。经济社会发展中,如果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体系封闭隔离,资源要素不能双向流动和良性互动,就会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和资源浪费。在军民分离情形下,国家需要用两大系统的资源分别进行各自领域的建设,其结果必然是成本高、效果差。同时,二者分离还会引发资源配置上的“虹吸效应”,即有限资源向国防领域的过度配置,必然会削减其在经济领域的配置,降低整个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当年,苏联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体系缺乏有效连通,从而令国防体系蓄水池持续上升,而国民经济蓄水池不断被吸走,结果军队虽然强大了,但人民生活却处在低水平。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促进要素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顺畅流动、双向交流,就能缓解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

  “军民融合型”发展模式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建设效能而言,“军民融合型”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全社会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为其所用。就应对战争的效能而言,“军民融合型”发展由于资源转换机制顺畅,可以迅捷地将大量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投入到备战中。当前,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建设迈进,急需打破军民之间的体系壁垒和封闭隔离,打通军民两大优质“资源池”,建立国家资源双向互动的转换机制。只有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才能从总体上消除国防经济和民用经济相分割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提升作用。

  立足国家大局,拓宽战略视野,切实把军民融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固化下来。军地双方要把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起来,将统筹配置、开放共享、双向转化、体系优化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要把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牢固确立起来,将军民一体筹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一体使用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领域和重大项目上,实现资源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的一体配置、顺畅流动、双向转化、共享共用,充分释放国家大体系的集成优化效益,实现国家战略收益的最大化。

  军民融合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高端化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关乎国家命脉,彰显国家战略能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凝聚着顶级和尖端技术,谁掌握高端军工技术,谁就能站上高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发展,有助于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全面升级,全面夯实强军的产业基础。

  军民融合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在一个国家中,军队往往是高端制造业最稳定的客户。纵观美国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大多数是美国国防部先行对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对新产品施行保护性购买,直到引导出现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政府才会随之退出和隐去。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半导体工业发展的早期,其产品几乎全部由国防部采购,巨额的国防采购不仅为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最初的市场,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技术向民用产品的溢出。今天的美国“硅谷”被认为是全球高科技产业和创新的策源地,事实上,其早期的产业发展直接受益于美国国防部的直接投资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支持。长期以来,美国把军民融合作为一种隐形的产业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大力扶持新兴产业成长。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培育和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孵化一大批拥有突破性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夯实强国强军的高科技产业基础具有重要价值。

  军民融合产业直接催生高质量供给。军民融合产业是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必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参军产业向高质量、高端化跃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复杂,需要多方合作配套和协作,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开放军工产业链,带动高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拉动和质量提升效应。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军转民产业,鼓励和支持军转民“二次研发”,充分利用军工成熟技术、资源条件和品牌优势,构建“军转民”产业化闭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军民融合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创新驱动型发展,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军民协同创新,建立强大的创新驱动机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军民融合增强军事需求对前沿创新的牵引作用。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历史上许多革命性的科技创新都源于军事需求的触发和刺激。科技史学家迈克尔·怀特在《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中说,“科学的进步并非完全源自军事需求的助推……然而,来自军方的需求常常是主因,而且势不可挡”。例如,为牵引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早在200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就牵头举办无人驾驶技术大赛,给出军事需求和应用场景,激发全球创新者的创新兴趣和挑战欲望,也催生了由发明家、工程师、程序员、开发商、投资人组成的无人车创新生态圈。军事需求的牵引,大大压缩了超材料技术走出实验室、形成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时间周期。这启示我们,前沿创新不单是创新者的“独奏曲”,而应是军事需求方和创新供给方协同互动的“协奏曲”。在引领前沿技术创新方面,军队要担当起“前沿创新的加速器、黑科技的孕育器、高科技型公司的孵化器、创新型经济的助推器”的角色。要探索一系列新机制,把政府、军队、大学、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风险资本聚集在一起,形成军民高频互动的创新氛围,进而激荡起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军民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间的紧密衔接。创新驱动发展是由“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产品开发—价值实现”等活动组成的链条。长期以来,在军事科技创新领域,创新链部署在军队科研院所,产业链则大多部署在工业部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军队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不畅,有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军民融合恰恰能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相连,如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地方企业成功研发生产的抗流感药物——硫酸奥司他韦,就实现了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既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满足了国家战略急需,也促进了地方高科技企业发育成长。实践启示我们,必须遵循军事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以军民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关系,让军队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真正从实验室中走出来,服务强军、惠及社会。

  军民融合加速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能够有效刺激民用科技进步,促进创新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诸多成功案例。近年来,媒体广为报道的“空调背心”“灭火导弹”、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等军转民科技成果,正在造福全社会。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近几年就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下要全面深化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激活沉睡的国防专利“睡美人”,加快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步伐,培育和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什么情况下可主张二倍工资补偿?

    劳动关系中,主张二倍工资赔偿金是一些案例中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情况下的二倍工资申请依据和发放规则也有所不同。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的最长支付期限是多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的规定

  • 公司解聘“有过错”员工却败诉?

    在劳动关系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纰漏而导致公司与其解除合同的案例有很多,评判公司的行为是否失当,还需要从员工的具体行为、如何举证等多方面论证。公司执意辞退违纪员工林立昆在北京某饮料公司连续工作了16年,自2001年12月29日入职后,该公司安排他当司机,由于工作勤快、踏实肯干

  • 劳动合同内容管理流程再造(之一)

    (一)劳动合同内容管理的流程再造了解劳动合同的特性对于劳动合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权利义务美系的协议,与其他民事合同一样,劳动合同的签订也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 建好专业教学资源库须做好“三结合”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建设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实施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资源库建设须与学校信息化工作相结合构建创新型信息化服务机制。一是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明确将校园信息化建设定位为学校发展战略,建立“一把手”责任制

访谈

文献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