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独特而深刻的体认
读《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
唐爱军
//www.workercn.cn2017-12-13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令人震撼的空间感”不断被展现出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大致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向:一是“文本解读派”,二是“中西对话派”,三是面向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派”,四是“基础理论派”。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而深刻的体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韩庆祥教授撰著的《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就是这一总体画面中的重要构成。

  这本书在“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的互动中开辟哲学和人学研究新路,其中心线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这一核心思想。全书各章基本上围绕这一核心线索,从不同层面上展开。要点有:分析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从纵向的角度梳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五阶段”的形成和发展史;勾勒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性图景;立足“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维逻辑结构具体论述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阐述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而深刻的体认”,是面向“现实逻辑”学派的代表作。

  第一,为我们重新解读、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某种范式或重要视角。西方一些学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曲解马克思主义,要么把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所谓的“人学空场”,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混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界限。该著作就是要打破这一抽象的二元对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不赞成建立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研究,已内在包含着对人的问题的科学解读。而该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认为,离开社会关系来研究人是一种抽象,而离开人来研究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抽象。研究人学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能取代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代替人学。因此,该著作提出必须重视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有利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拓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摆脱传统教科书体系,逐渐摆脱“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局限。该著作所探索的人学研究,为破除传统研究路向,彰显“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研究路向,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返本开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阐释空间。

  第二,系统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逻辑关系严密的思想观点。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让马克思人学理论得以出场,而且在于它搭建起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四梁八柱”,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主题、思想主线、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精神实质等。作者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比如,提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五个阶段:《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的人学一般原则;《德法年鉴》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与个人感性存在对立的人学理想方案;《神圣家族》至《共产党宣言》时期:基于社会关系的人学理论纲领;《共产党宣言》以后至《资本论》以前时期:基于理论和工人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人学实践;《资本论》时期:基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统一的科学人学。再比如,作者提出,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需要抓住五大核心线索: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个人、阶级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人的应有、人的现有和扬弃人的现有的统一;个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主体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总之,正是这些原创性理论观点,使得该著作成为人学研究领域的“教科书”。

  第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自我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该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面向中国问题。研究“经典文本”,是为了关照“现实逻辑”;“返本”是为了“开新”。作者的人学研究直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现实,在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反思中,作者提出,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人的塑造,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以摆脱束缚人的异化力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题,这一主题的现实指向,就是探讨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针对“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互动而成的“中国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中最具有学术和现实价值的理论建构就是“能力本位”。这对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