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让喜剧美学精神为当代戏曲创作服务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8届年会述要
//www.workercn.cn2016-09-09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8月25日到26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8届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40多个团体会员的代表及各地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作为本届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按照社会团体领导人员任职年龄的相关规定,经选举,季国平当选为会长。

  年会另一个重要议程是组织学术专题研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暨中国戏曲喜剧的美学精神”。8位专家就花鼓戏和中国戏曲喜剧的特点、规律和美学精神作了大会专题发言,其他会员代表及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分组讨论。

  为寻找喜剧发展之路,专家们不可避免地搜寻中国的“喜剧基因”,从中国喜剧的历史角度盘点“特色”:虽然我国古代有悲剧、喜剧存在,但却没有明确的悲剧、喜剧概念,中国的喜剧和人们对喜剧的态度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我们认为喜剧可以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史家曾把“滑稽”人物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能工巧匠等人一起载入史册,给他们以历史的地位。其次,中国的悲剧、喜剧在很多时候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戏曲与西方戏曲有所不同,少有那种截然对立的悲剧与喜剧,大多呈现着一种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织的状态。悲剧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声。

  对此,季国平认为,戏曲的喜剧精神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乐天自信的人生态度在文艺创作、戏曲创作上的体现和反映。“自古以来,我国戏曲剧目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局的,其间就寄寓了广大观众乐天的、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能一概而论地贬斥为廉价的‘大团圆’。”中国戏曲尽管与西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但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王蕴明看到“差异之外,仍有共性”,其基本的美学原理是一致的:“喜剧是笑的艺术,古今中外皆然,而所运用的手段也大体不外讽刺、嘲弄、滑稽、夸张、幽默、诙谐。”

  如何使中国独特的喜剧美学精神为当代喜剧创作服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认为,今天的喜剧创作应该向古典喜剧的美学精神取经,“学习古代剧作家那种对生活是非分明的正义感,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体现人民审美需要的创作态度、幽默风趣的创作手法,弘扬民族的美学传统,打破各种束缚创作的观念,创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戏剧舞台更加流光溢彩。”

  当代喜剧创作整体状况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会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接触领域总结分析了现代戏曲喜剧的大量创作,大体认为,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以人物性格为核心的中国戏曲喜剧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而古装戏尤胜一筹。如讽刺喜剧《连升三级》、《范进中举》,幽默喜剧《大脚皇后》、《董生与李氏》,颂扬喜剧《徐九经升官记》、《唐知县审诰命》,悲喜剧川剧《巴山秀才》、扬剧《皮九辣子》。但还有不够“圆满”之处。王蕴明总结道:一是优秀剧目还不够多,难以满足观众对喜剧艺术的喜爱。二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讽刺喜剧尤少。这些大概是当代喜剧艺术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刘俊鸿认为,喜剧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喜剧剧种建设。能被认为是喜剧的剧种有滑稽戏、谐剧,但是无论是滑稽戏还是谐剧毕竟都是年轻的剧种,必须加强本身的规划与建设。江浙沪滑稽剧团注重开掘生活,塑造人物,特别是努力塑造正面喜剧艺术典型,编演了一大批喜剧现代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戏曲美学特征,发展的艺术经验弥足珍贵。但在滑稽戏的创作中有人信奉“滑稽套路”,而不注重生活。“滑稽套路”是前人根据当时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有的与今天的时代和人物格格不入,而且多数套路陈陈相因,毫无新意。

  作曲家欧阳觉文、王勇从喜剧音乐创作如何表现喜剧效果方面,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进行了论述。花鼓戏拥有一批塑造喜剧人物的老曲调,主要有老鹰调、蚊虫歌、洋烟调、复情调等,本身有着喜剧效果,有着对人物的夸张、变形、诡异的描写,或者利用某种动物来描写人物的心情。现代作曲者应用创新方法,利用音乐旋律跳进,夸大塑造人物;利用滑音、增加衬词、反复词句、加入流行元素等,增强表现喜剧的能力。

  花鼓戏是反映湖南生活气息、喜剧风格浓郁的剧种,湖南花鼓戏艺术家钟宜淳总结花鼓戏有四大魅力: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语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近年来编演了《我叫马翠花》、《老表轶事》、《走进阳光》等一批反映群众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现代戏剧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原会长姚欣说,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中央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背景下召开的,对于促进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推动我国戏曲喜剧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剧作家范正明认为,花鼓戏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剧种,蕴藏着内在生气,拥有较多的剧团、较大的农村市场和花鼓戏艺术的仁人志士,有着大好政策环境,花鼓戏会得以传承发扬。

  乡土性、喜剧性正是中华戏曲最为重要的美学精神之一,往往民间性越强,喜剧性越突显。它们“深受百姓观众喜爱,观众在笑声中体味泪水的滋味,体会人性的美好,潜移默化,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季国平说。(刘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