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陈华文
//www.workercn.cn2016-08-23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德国学者笔下的晚清中国

书名: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作者:「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选编:「德」E·蒂森 译者:李岩 王彦会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为之效劳的国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谁说没有西方殖民色彩呢?

  在西方人想象中,中国是文明、富裕、古老、神秘和遥远的代名词。对于中国,西方人充满着各种想象。清政府于鸦片战争中战败且割地赔款后,中国国门也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随后林林总总的西方人,怀着各种利益目标来到中国。其中,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他以西方人的视角,记录了一个颓废、迷茫、复杂的中国,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李希霍芬是德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曾经担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晚年曾经多次任德国地理协会会长。1868—1872年间,他不远万里来中国进行了7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及当时18个行省中的13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深入探查。回到德国后,完成了五卷本的传世名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他在科学著作中,提出了黄土成因说,他还是第一个指出罗布泊方位的地理学家,而且首创“丝绸之路”这一名称,至今在德语中的中国祁连山脉仍然被命名为“李希霍芬山脉”。

  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活动中,随手写了大量日记、书信。他生前一直想出版一本通俗的中国游记,但未能如愿。他辞世后,以E·蒂森为代表的弟子,对他的遗稿进行整理编辑成《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终于在1907年得以出版。

  李希霍芬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等欧美各国走向崛起的时代,大力拓展海外殖民贸易,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来到了中国。很显然,他来中国并不是单纯的学术目的,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德国殖民侵略搜集情报。他在考察完舟山群岛后,毫不讳言地写道:“如果普鲁士政权想在德国占领一座自由港的话,舟山是不错的选择。”李希霍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杰出的学者,另一方面带着强烈的国家意志和立场。他在中国考察与旅行途中,记下了不少地质地理方面的专业内容,但是蒂森在编辑此书时,为了普通读者阅读之便,则对此进行了省略。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考察与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在零距离观察中国时,李希霍芬作为欧洲人,时刻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方方面面的比量,他不自觉地表现出“西方中心主义”。从字里行间看,他显然有西方人的优越感,乃至傲慢。其实这一点并不为奇。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成倍增长,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活力。而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加上鸦片战争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晚清的中国凋敝不堪,社会发展没有生机,人们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也正是在这样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李希霍芬对于中国的记录是那么刻薄、冷漠。

  来到中国之前,李希霍芬对于古老的中国充满各种想象,对于那本在欧洲广为传阅的《马可·波罗游记》,他是熟读过的。然而他真正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才充分感受到这里的落后,这里的时间似乎也是停滞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城市风貌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中国城市,李希霍芬在日记中进行了如实记录。

  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北京城是何等的雄伟、瑰丽。然而,这仅仅属于皇帝的紫禁城及其王公贵族们的园林院落。在李希霍芬的眼中,北京城“看起来脏极了”,以至于人们几乎都没有办法在街上行走,路上坑坑洼洼充满积水,居民的房屋又矮又破。他直截了当用“破败、贫困”描述当时的北京城。然而从残留的桥梁、城墙、庙宇中,他也能充分感受到这座王城昔日的辉煌。在北京,作为外国人的李希霍芬,有特权能在城墙上走来走去,而普通的中国百姓则不许可。这种现象令他不解,进而他以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揣测:中国人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如果以此就认为中国人不爱国,显然是小题大作。他还写道:“我们曾经参观过的那些伟大建筑,现在都破败不堪,看起来如同废墟一般,布满灰尘,被一个颓废的民族守望着。”对于这样的表述,想必每一个中国人读后心里都五味杂陈。

  如果说李希霍芬对于北京抱有失望之情,那么对于南京,他则显示出一种傲慢和不屑。在“南京及其周边”的日记中,他毫不客气地写道:“半裸的乞丐,多大年龄的都有,看起来身上还有可怕的疾病,让人产生恶心……到处破破烂烂,还有人在残垣断壁中生活,到处充斥着肮脏和恶臭”。他的字里行间,看不出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南京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后不久,几近成为废墟。在南京古城,处于外交上的礼仪,李希霍芬拜会了湖广总督李鸿章。当时的李鸿章处于人生仕途的上升期,在李希霍芬看来,李鸿章非常自信、活力无限,且做事麻利,然而他也是一个迷信之人,讲究风水。在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现代科学的理念并未形成,上至李鸿章这样的高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怪力乱神迷信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游历的四年时间里,不仅记录各地的地形地貌之特征,更主要的是圈点那些具有矿产资源开采潜力的区域。在李希霍芬看来,尽管晚清中国是一个沉睡多年刚刚梦醒的国家,社会沉闷颓废,人们文化素质低下,对于地质地理学以及现代科学处于蒙昧状态,但是在这个疆域广大的国家里,物产富饶,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为之效劳的国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谁说没有西方殖民色彩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