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
严明瑗
//www.workercn.cn2016-08-2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謇的现代价值

——从《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说开去

《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王敦琴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謇(1853-192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对张謇先生虽早有所知,不过,最近读到《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一书时,仍为张謇一生事业而深深震撼,并且更加深刻感受到张謇一些思想理念的现代价值。

  张謇一生事业给人带来的震撼

  一是对张謇先生多方面的建树、所创造的奇迹感到震撼。在科举之途,他攀登到最高峰,成为状元。在政治领域,他是国内立宪派领袖,曾主导了3次请开国会的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将开国会的时间提前3年。他当农商总长,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立法高潮,发以法治国之先声。在经济领域,他创造了一个个传奇:短短30年中,创办实业数十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林业、渔业、盐业、垦牧、水利、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服务业等等,形成近代史上著名的大生资本集团,其所办企业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开循环经济之先河。在教育领域,他先后创办或参与、支持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数百所,构建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在文化领域,他不仅开创了各项文化事业,还创办了各项文化产业,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在城建方面,他构建了“一城三镇”的田园城市模式。在慈善公益方面,他在南通建构了一个特殊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奇迹的实现,仅仅是在短短30年之中。另外,张謇的诗文成就也很高,有近千万字著作存世,主要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全集》《张謇存稿》等,张謇在世时诗文被编入《当代八家文抄》《张南通诗文抄》《续古文观止》等;存诗2000多首、对联800多副,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书法方面,张謇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各体兼长,有“同光第一”之美誉。张謇被称为清末四大才子之一。他甚至还写过国歌,还是“中国世博第一人”,在海权方面亦颇有见地。

  二是对张謇先生的教育事业之庞大、教育思想之前瞻感到震撼。从1902年创办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开始到1926年去世,这20多年中,他几乎每年都在办学校,甚至一年内创办多个,先后创办、参与创办或支持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有300多所,包括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慈善教育、社会教育,其中普通教育涵盖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也具有示范效应。张謇所办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张謇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一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如:“教育强国”,“教育开民智”,“民智兮国牢”,“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教育迭相为用”,“学求致用”、“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德智体群”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学之道,以静为轨”,他勉励师生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等)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没过时,这些理念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张謇留给后人的思考和启发

  张謇一生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他缘何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并成就了如此庞大的事业?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国家思想。“国家思想”是张謇100多年前提出的。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即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他在师范学校章程改订说明中阐述:“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这里的国家思想,就是要热爱祖国,心中时刻装着国家,理解国家意志、国家需求、国家利益,要关注国家发展、国家命运、国家前途。张謇要求师生有国家思想,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在经过半生拼搏,终于戴上状元桂冠之时,由于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他毅然放弃高官厚禄,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国家思想支撑着他、激励着他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张謇作为我国传统文人,也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竟有如此见识、胸襟和情怀,这不能不使人感佩。今天,国家思想仍应镌刻于我们每位公民的脑海中。

  世界眼光。100多年前,张謇在《致各省教育总会发起词》中说:谋一国之事,须有世界眼光,谋一省之事,须有全国眼光,谋一县之事,须有一省眼光。他在《中央教育会开会词》中又说,处于列强竞争时代,制定任何政策,均须具有世界眼光,如无世界眼光,也就不可能有救亡图强之教育政策。他甚至认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均须具有世界眼光,如若不然,终究会产生不利影响。张謇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创新,之所以许多理念在今天仍未过时,正是由于他的世界眼光。他所说的世界眼光,说到底就是: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心胸要开阔,要站得高,看得远,格局要大,眼界要宽,思路要阔,想问题要长远。今天,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扑面而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更需要我们具有世界眼光,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规则意识。张謇生活在制度缺失的时代,因此,他强烈呼唤规则、制度。他在就任农商总长时发表《实业政见宣言书》,阐明自己发展实业的主张及如何当农商总长的思想:“第一计划即为立法”,因为“政治能趋于轨道,则百事可为;不入正轨,则自今以后,可忧方大”。他希望“官民都有轨道”,用制度了进行约束,以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他当农商总长2年左右的时间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各种规章条例数十个,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立法高潮。同时,他自己每办一企业、学校或其他文化、社会事业,都力求合乎程序规范,都会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才向官方申请。开办时,必有《章程》《规划书》。在企业内部,实行制度管理,如大生纱厂,有总章程(《厂约》),17个职能部门都有分章程,让每个人都按章办事。企业每年都公布说略、账略,说略是企业的年度总结,账略是年度财务报告。他所办企业大多为那个时代最进步的股份制企业,以公司制组织运行。张謇的规则意识其实就是制度思想,也是一种契约精神,在当下,这尤其值得我们感悟并借鉴。

  诚信品格。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文化熏陶颇深的张謇视诚信为立身之本。他说:“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事实上,他的成功离不开诚信。他办第一个纱厂即大生纱厂时,由于人们对他了解甚少,因此,集资邀股极为困难,办了四五年,纱厂才正式开车。而后来办其他企业,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有钱人纷纷慷慨投资。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张謇的诚信。他创办大生纱厂的四五年中,虽未盈利,股东官利如数付给,即使资金极度缺乏也从不拖欠。他讲究知行合一,规定魁星牌棉纱须由最优质棉花作原料,如有人违反规矩,必然受到严惩。有违诚信者,张謇决不姑息。今天,诚信缺失时有所见,这令人痛心。其实,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真该学学张謇,恪守诚信,真诚待人,诚实做事。诚信缺失,不仅影响个人声誉,而且影响社会风气和国民形象,甚至影响国家竞争力。

  实干精神。张謇一生在众多领域有重大建树,成就了庞大的事业,这与他的实干精神也是分不开的。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说》中吐露心声:“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在那无望的时代,张謇不随波逐流,不怨天尤人,“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立足于“村落主义”,将社会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并且取得了巨大成绩,当时就引起强烈反响。孙中山对张謇之子张孝若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相伯评论说:“一千七百县中仅有一南通,四万万人仅有一张啬老。对于一切学术事业,努力做去,使人人皆为张啬老,县县皆为南通。”张謇的实干精神来自于他的精神境界,他曾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中说:“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张謇既有远大抱负,又脚踏实地去做,为建设新世界雏形,他不惜屈状元之尊,甘为社会当牛做马。张謇等仁人志士用实干挺起了那个时代的脊梁。当今时代,仍然需要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先贤的实干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作者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