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对与错
张 红
//www.workercn.cn2017-05-25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人们通常在判断对错的时候,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和条件。而不同的标准会带来的不同判断结果,人们在判断的时候常常会受既定思维的影响。

  翻开《错了?》一书,映入眼帘的是八个镜框的眼镜、一条裤腿的长裤、几十只特别小的鞋子、长得惊人的靴子、两个分指的手套、跟围巾一样长的口罩、见首不见尾的T恤……

  这本书展示了8种人们看起来荒诞的东西,这些与众不同的物品放在我们常见的东西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似乎都“错了”。可是,真的错了吗?接下来作者展示了这些我们认为“错了”的东西用在蜘蛛、海马、毛毛虫、鸵鸟、螃蟹、鳄鱼、龙等8种动物身上却十分合理。毛毛虫这么多脚,不就得穿这么多只小鞋子才够吗?蜘蛛有八只眼睛,如果要戴眼镜的话不就得带8个镜框的眼镜嘛!一点都不错!如果按我们惯常的思维要求,两个镜框的“正确”眼镜对蜘蛛来说反而是“错的”,而两只一双的小鞋子也不够毛毛虫穿。

  可见,人们通常在判断对错的时候,有一个既定的标准和条件。而不同的标准会带来的不同判断结果,人们在判断的时候常常会受既定思维的影响。这本书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对错无绝对。

  正如那个著名的“画杨桃”的故事:美术课,老师让班里的学生画讲台上的一个杨桃,大部分学生画的是常见的杨桃的形状,但有一个学生在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却是五角星形的。无论是画成常见的杨桃模样,还是五角星形都没有错,只是因角度不同带来的结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判断对错,只会伤害学生,对孩子的正确认知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判断对错,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尤其是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时,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做判断,是否需要时时关注“对错”的判断,这些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思考。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尝试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比较和思考。如果简单地做判断,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换句话说,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就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当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的内容或者技能时,并不能熟练掌握,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不断修正,最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正是在不断比较对和错中去学习和成长的。在这些过程中,也许犯错才是最重要的,与一时的结果判断相比,这些错了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单纯只为了追求结果的正确,而忽略“错了”的过程,无疑是遗憾而可惜的事情。对错的比较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判断谁更优秀,而是为了不断地成长。当我们清晰地知道我们的目的的时候,那么无论是对了,还是错了,都不再重要。就像作者在这本书最后说的那样,他从小就爱画画,而且经常画些大家没见过的东西,比如手套形状的飞艇,它飞起来就像在天空中招手。周围总有大人皱着眉头说:“错了。这么乱画下去能当画家吗?”但他的父母并没有简单粗暴地给予对错的评判,而是让他自由探索。在书的最后一页,作者写道:“献给我的爸爸妈妈,幸好你们任我独自摸索创作,所有别人认为错了的,现在都变得不错。”像作者的父母一样,多角度地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放下“对错”的评判,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错了?》独特的故事和角度也为小读者们打开思维、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错了?》中思维方式的翻转会令小读者感觉惊奇、有趣,同时也能引发关于以上我们对于“对错”“标准”的思考。让小读者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一旦做到,将会为小读者打开一扇更新思维方式的大门,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丰富和包容。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