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站在法律写作的另一头
余丰泳
//www.workercn.cn2018-02-12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读书一直杂乱,完全听凭兴趣,在这种杂乱中拾掇汇集成的《刑法的好奇心》,似乎也是纷繁芜杂的。冠名以刑法,但却忍不住附带了与之隐隐勾连的林林总总。就像后记里写的,这不是一盘只有法律的“冷切盘”,而是一锅揉进了许多虚构和非虚构素材的“杂烩汤”。

  法律,特别是刑法,一直以来总是以威严冷酷的面目示人。日常接触最多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起诉书,也都是刻板如公文,几乎没有多余的话,剔除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情感起伏,剩下的只是一个装着罪与刑的外壳。经年累月,无论接触多么重大复杂的案件,久而久之,这种日常也和其他无数种日常一样,在不断的重复之中,使人和知识都丧失新鲜,磨损掉我们对于事物的珍贵的敏感,变得暮气沉沉。

  寻找新的常识,不必一定要去寻找那些新奇的事物,需要我们认真看看的,不一定非是远方,有时候目光更应该返诸周遭。在犯罪构成和教义之外解读诸如盗窃、强奸、杀人那些每日打交道的罪名,从现实、电影和故事中挖掘那些著名或非著名案例中更多的层次和面相,把阅读与办案之中的不同感受打乱又融合在一块,将这些年来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思考和疑惑不成体系地呈现出来,这即是这本书写作的初念。

  书出版之前,正好又在看《论语》,就信手拈来了“温故知新、切问近思”八字,作了书的纲目,也恰好契合了内心的想法。《论语》里的许多话,看起来稀松平常,却又十分有见地。人类的智识,除了那些新的开垦地,旧有的园地里也能常常结出许多令人惊喜的新果子,值得仔细地一犁再犁。“故”与“新”本就是相对的,常常会互相转换。“问”和“思”,也是一对儿,良好思考的意义不仅在于解惑,它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首先这本书是“好奇心”这粒种子长出的果实。

  其次,也可能有另外一种“企图”。虽然一直从事实务工作,也关心着理论研究。法律世界的写作,呈现出来的面目常常是界限明晰的条块分割。理论研究常常变成了学者们的自留地,时常有一种佶屈聱牙之感,往往理论越发精深,却始终不能引领实务接上轨道。我们若认可法治是一项世俗的事业,那么常常会发现,法学理论似乎不大看得上世俗世界。对于实务界来说,虽然呈现一派“成果斐然”的景象——不仅期刊众多,研讨会和培训班也是如火如荼,但总还是伴随着一种缺憾之感,泛泛而谈的宏观大论仍旧不接地气,或者把一篇法律论文写成了一篇讲话稿,许多实务刊物,都不能有使人读下去的欲望。还有一种写作风格,最常出现在法律公众号里面,法律时评,往往如新闻稿一般迅捷,但也如新闻稿一般速朽,这种文章,总是紧跟时代热点,但也最容易时刻转化热点,通常也就难以持续深入地讨论某一个主题。

  读者与作者的分割,实际上是理论与实务的分割。理论研究者们沉迷于自己的思想而无从接触更大量和更真实的实务,司法工作者忙于应付手头的案件丧失了对远方和宏观的思考。前者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体制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开展许多必要的研究,后者更可能是因为自身因素,即使不够专业但却足够应付司法中的日常问题,也就缺乏进一步精研的需求和欲望,这其实是特别可惜的事。正如张明楷和陈兴良在《中国法律评论》会客厅对话“中国刑法二十年回顾和展望”中所探讨“终身监禁”这一新的立法问题时,两个人的观点针锋相对,也都很有说服力,所缺乏的是谁都无从获悉更多的实证材料予以佐证各自的看法,理论和实务仍然是分裂的。而事实上,这两者相互之间都不能缺了对方。

  最先需要弥补的,应该是实务界。实践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是就宏观上而言的,理论还真是可以先行一步,或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成一统,但实践不能总是一直摸着石子过河。不是一个法系,也不唯西方论,卡多佐、霍姆斯、波斯纳这些法官仍能提供未来的一种思路。从事实务,除了办案,其实更应该从司法实践这个富矿中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来,而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司法工作者需要额外承担的责任,让法律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次法律思考的提纯和精炼。

  所以,这本书里的所有文章都有着四不像的特点,不像法律论文那般工整和主题如一,也不像时评或者随笔那样简短和浅尝辄止,大体上而言,比前者随意,又比后者正式,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风格。见解上说不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思路常常东奔西突,所以,我更愿意将之视作一次不同于广场摆摊或者手册标语式的普法活动,一种更加深入的普法,不只是概念和观点的单向灌输,也不只是照本宣科的法条堆积,或者可以美其名曰为“法律科普”。

  对于法律写作来说,“法律科普”不知道算不算一个生造的名词,但是不管怎样,就像科普是为了在自然学科的精尖前沿和普通大众的知识渴求之间建立一条通道。如果能够在法律的实务和理论之间也能凿出一条合辙的通道,即使没有什么理论创见,也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我更希望受益的不只是法律人,还有那些不念法科却对法律有兴致的人们,兴许能够撩拨一点大家的兴致,看到刑法的世界,不只是冰凉与冷酷,还有人情与温度。

  这是这本小书所做的一些尝试,不成熟,但希望“有益处”。

  (作者系检察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