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创新力作-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王国敏
2018-09-19 10:08:06  来源:中工网

资料图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需要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认同与共识,这就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都长期存在一个为学界所忽视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基本都是预设了主体性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范式。以哲学主体性认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体性认识论“主体一客体”二元对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不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者为主体,还是以人们群众(受教者)为主体,主、客体关系已被预设为改造与被改造、适应与被适应的规定性。这种主、客体对立的哲学主体性认识论模式下的方法论探索结果不会使马克思主义走近大众,只能使大众远离马克思主义,这种主、客体对立的哲学主体性认识论模式下理论预期的实际现实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异化形态的呈现。

  本书作者邢海晶教授正是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中这一现实问题,所以,转换了研究路径,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标准审视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影响,论证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论转向的必然性。从哲学主体间性认识论转折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发展阶段的划分,并剖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阶段性认识论相匹配的方法论。探索构建基于以上逻辑脉络与研究范式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化实现模式。

  本书从主体间性哲学认识论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总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与现实借鉴启发意义。

  本书作为邢海晶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青年项目的结题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转向研究》为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信仰传播学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实现方式,并且围绕这一论题发表了一系列核心期刊论文成果,并且该成果还入选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是一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就业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想方设法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提升了就业总量,保持了就业形势的长期稳定。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

    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产业结构、财税体制、货币金融体制、企业制度,等等。其中,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是核心。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规律使然,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 宣传思想工作要捧着一颗心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营造一个昂扬奋进的精神环境,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所在

访谈

文献

  • 抗日名将的挚爱与赤诚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这是194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战死沙场所作的挽词。彭雪枫很早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先后追随毛泽东同志参加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

  • 文献构筑信史 数据引领未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发布会9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行。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