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的书写方式-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中国文化史的书写方式

王会娟
2019-12-18 09:06:02  来源:光明日报

  《图说中国文化史》 吴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自五四以降,研究中国文化史的著作颇丰,如民国时期陈登原、柳诒徵都曾著过《中国文化史》,王国维、钱穆、何兹全等人也都有过这方面著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的一系列发现,有力佐证和更新了学者们对于中国文化性质、年代、传承和类型的判断,对于文化史的研究也趋于缜密和科学。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寻根热、美学热,也激发了人文学者重写思想史、文化史的热情。可以说,中国文化史的书写是20世纪中国学界的一门显学。但“文化”这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相对不固定,包罗万象而众说纷纭,涵盖了物质、思想、艺术乃至于制度。20世纪又是一个理论的世纪,每一种哲学思想、社会理论往往都涉及文化概念的重构。所以书写文化史又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得意妄言、沧海遗珠,很难让所有人信服和满意。

  吴方先生这部《图说中国文化史》产生自90年代的中国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学术背景,更像是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现实的某种结合。作为一扇观察中国文化发展流变的窗口,本书具有内容和方式的双重意义,引领读者对90年代的学术进行重温。

  这本书总体上属于传统的文化史书写。没有气势汹汹的西方“高雅理论”的先入为主,也没有宣扬一种全新书写方式的豪言壮语,行文和描述都显得朴素、谦虚而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学者,平静讲述着自己对于中华史的理解,徐徐展开了一幅画卷。理论与历史是一对矛盾关系,处理得当可以史论结合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可能喧宾夺主枯燥乏味。坊间不少过于理论化、哲学化的专史著作,穿凿的痕迹往往过于明显。吴方先生英年早逝,他学术的黄金时期正值90年代,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风行一时的文化理论,还未在中国学界大规模粉墨登场。这使他得以幸免了很多“选择的困惑”,把内容限定在人文领域,着重述说各时代的重大文化现象,取舍由我,不必纠结于文化和文化史的概念和论域。比如按照文化研究的理解,建筑、宗教、礼仪、服饰、音乐、舞蹈乃至于科学技术、饮食医药,都可以属于大的文化史范畴,就像葛兆光先生所著《中国思想史》将哲学史重写为思想史、观念史那样,为了求新求变就必须扩大文化的外延。还有纷繁复杂的历史分期理论,远古、中古、近世……由于避免了理论化的过度干扰,本书可以集中精力聚焦各个时代典型的文化现象进行书写,遵循传统的惯例进行创新,而不是刻意标新立异。像雅俗文化、主流与边缘文化这样的“墙”,在吴方这本书里是不存在的。

  但本书也有书写方式的创新一面。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在讲述唐宋以前,远古到春秋战国又占了其中一大半,从文化遗址分布、文化分期、古文字、出土文物等艰深之处讲起。取舍代表了态度,也代表了作者的心血和质量。作文化史,最容易陷入人云亦云、剪裁填补的窠臼,热衷于凑一些中学历史教材般的概述,最难的是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开掘出新路,发前人之所未发。越是古老的时期,越难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越难做出文章来。作者很重视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的运用,让文化史上的经典,同地下出土的器物、文献相互印证。比如对于陶器文化的理解,将其视为“文化”的典型体现、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中的蝉蜕脱出,开创了陶冶、熏陶等中国艺术精神的先河,就很有见地。这实际上是文化史书写中对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全书还体现了一种理论的深刻影响,那就是年鉴学派。这就让本书善于从物质生活变迁揭开文化问题的序幕,由物质而精神、由器物而观念、由心理而风格,每一种艺术样式、作品的兴衰,都建立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生活之上,建立在一个时代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安全压力和制度典章之上,“各阶层的人们像是各不相同的文化角色,活动于不同的场合、圈子”,这一点,东海西海、古往今来,心同理同。比如西汉与匈奴互为攻守、长期冲突催生了宏阔的汉文化精神,再比如,从唐诗中感受到初盛中晚的迥异风格,由于国力国势的变化,唐诗的气象就从豪迈走向凄凉;而两宋苟且偏安的历史境遇,文胜于武的治国理念,又催生出宋诗研物穷理、宋词温婉细腻的整体风格。还有一点就是静态历史、大历史的观念影响,作者一般不太关注激烈的战争和政治事件,而倾向于概括一个长时段的文化品格。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尤其是文化史还有它长时段的文化心态在起作用”,这成为作者写作的一种自觉。比如“秩序”始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比如“人的自觉”从司马迁著《史记》的使命感到魏晋崇尚玄谈的幻灭感,明清鼎革并不影响两个朝代文化史上的延续性和继承性。这种大历史的思维,让阅读本书的行进速度不急不迫,显得平静而从容。

  风格就是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学者,其著述往往信雅达兼而有之,描述文化的文字,本身也要很有文化,形式、文字和内容完美融合。本书章节段落的设计摆布,就让你仿佛置身于中式庭院,偶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点缀其间,比如形容秦代“以血火为洗礼、刑法为药石”,移步换景、步步惊喜。文字的优美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每一篇的介绍与分析,都像极了独立的明清小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才情、文思、美感的体悟理解积淀很深,这就产生了一种跨时空的知音效果,善于捕捉到一个作者、一幅作品、一种现象、一类风格最幽深而独特的东西,把“妙处难与君说”的要素捕捉和再现出来,这是吴方作为批评家的专长和优势。比如谈论佛教的影响,作者就着重挖掘其中的禅意精神,指出其对于士大夫的心灵抚慰和心态影响。千载之下,文心相通,文化可以跨越有形的时空距离,沟通古代人和当代人的心灵。当我读到书中对白居易《中隐》的解读时,读到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消沉青楼排遣郁闷、李商隐“一生襟抱未曾开”风雨飘摇辗转流离时,对他们的作品背后的隐情,有了更多直观和感动。

  法国人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这本《图说中国文化史》,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年代。三联书店重版此书,不仅是向作者致敬,也是向作者所象征的那个90年代的治学风格、思潮、话语致敬。无论是历史还是书写,其实过去从来没有过去,始终以某种方式影响、塑造着今天的我们。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在前列

    党中央明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等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注重试点先行先试,统筹各方协同发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 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繁荣先进文化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离不开职工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充分发掘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自觉,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一系列制度鼓励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投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 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要始终以党的初心为自己初心,以党的使命为自己使命,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根本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