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脱贫新论断-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脱贫新论断

张瑞敏
2020-04-13 09:54:57  来源:人民网

 

  人民出版社

  消除贫困是党的初心体现

  2012年12月,履新未久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题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敢地承接历史责任,再一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1世纪初《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两个十年规划等扶贫开发蓝图。经过30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有6亿多人脱贫。到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无论是从贫困的人口规模、贫困的程度还是贫困分布的区域上来看,中国的贫困度都大为降低,已经告别了普遍贫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贫困,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和边疆民族等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是要么自然生存环境恶劣,要么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偏远不便。2010年,中央政府明确锁定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国家今后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在这种背景下,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就明确指出: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从而吹响了扶贫开发的“集结号”。至今,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就任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那几句深情的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庄重的誓言、鲜明的“亮相”。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叮嘱: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家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发展目标的锁定。可以说,反贫困关乎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由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区与小康生活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为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再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缩小贫困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彻底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面貌,让小康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走进千家万户。可以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水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到2020年我们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应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人民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有幸福感,过着真正“人”的生活。为了说明这个道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应该说,没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意义,我们社会发展的成就也会逊色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贫困地区时也再次从消除贫困的视域和共同富裕目标上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内涵。他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要向贫困告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反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最明晰的注解。“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摆脱贫困:重要的价值目标与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这与他早年的知青生活、与其人生抱负以及长期担任地方领导期间的扶贫经历息息相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道:“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从在梁家河村当知青到村支书,到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再到福建省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职务一直在变,但是他亲自调研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为老百姓消除贫困做实事的行动却从未停止过。

  上山下乡那段岁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是终生难忘的。16岁时,习近平作为下乡知青来到陕西延安延川县的梁家河村。中国农村的贫穷状况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住过破旧的窑洞,种过贫瘠的土地,吃过干瘪的饭菜。在那里,他经历了“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历练。饮食上基本是糠菜半年粮,其间曾有几个月没有肉吃。1973年,习近平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打井改造旱地,打坝淤地造田,在梁家河村建起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7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在思想感情上获得了升华和净化,使他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对贫困的切身体会激发了他强烈的恤民情怀。

  2015年春节前夕,再次回到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了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的节目专访,他深情地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生活。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忆起自己在农村插队的岁月,他说:“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如此执着的背后,是他对老百姓的一腔深情和挚爱。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成为他人生重要的价值目标与坚守。

  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县任职。正定县是个“高产穷县”,县委会议室悬挂着“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但是这里的老百姓却吃不饱肚子,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合4角钱。习近平分析了正定县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直接原因是高征购带来了当地农业结构比例失调,为此他主动请命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经过调查,上级部门减少了正定县的粮食征购任务,初步缓解了当地老百姓口粮紧张的问题。当时,有些官员认为向上级反映问题有损政绩,但是习近平却认为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没有错,改变贫困首先就是要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谈“县委书记经”时回忆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1988年,习近平调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就职后,他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经济发展做文章,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扶贫认识。他认为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习近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闽东地区发展特色林木产业,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精神文明和教育扶贫,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全方位的扶贫开发道路。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宁德贫困地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发展也大有起色。1992年,习近平撰写了《摆脱贫困》一书,认真总结了在宁德工作期间形成的脱贫认识及实践经验。他甚至认为,在之后的工作中若有什么真知灼见,皆与这段生活经历有关。习近平在之后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继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对浙江各个市区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各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他主政期间,浙江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那里的反贫困事业也走在全国前列。从下乡知青到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亲身体验过底层百姓的贫穷生活,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想方设法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他的扶贫理念也在工作一线的摸索中、实践中、努力奋斗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清晰、具体和丰满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生抱负,主政地方的工作历练,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理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认识基础。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热点思考】以新基建为契机助推就业结构升级

    新基建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将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也会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力度。在加大投资新基建的同时,推动扩大就业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增强劳动力市场应对重大外部冲击的韧性,努力使劳动力市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

  • 【前沿观察】平台从业人员超时工作问题应引起重视

    按照正常的8小时工作制、一周5天的方式计算,比较正常的时间范围是每周工作40小时以内。

  • 【工作研究】工会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作用思考

    当前,各级工会必须切实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汇集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推动复工复产,搭建平台帮助稳定就业,健全机制做好权益维护,提供保障实施精准服务,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发挥积极作用。

  • 【问题探讨】工会加强职工思政工作必要性探讨

    工会思政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新时代党和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对工会开展职工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工会职工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会更多、任务会更繁重,所以相应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工会要理直气壮地抓好职工思政工作。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