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地方立法规划编制-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法治

大数据时代的地方立法规划编制

金磊
2019-02-01 09:00:23  来源:学习时报

  立法规划是立法机关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立法研究、论证和预测的基础上,就一定时期的立法工作、立法任务所作的总体安排。编制地方立法规划,是地方立法机关依法有序开展立法工作,统筹地方立法的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是开启地方立法活动的第一步,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编制地方立法规划,有利于增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统筹性、协调性、科学性,成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条重要经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立法法》均提出了立法的精细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目标。鉴于地方立法在地方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如何鉴别重复立法,实现地方立法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成为未来地方立法与地方治理的重要事务。而大数据的成熟运用,可以有效地支撑精准精细立法的实践需求。大数据能够反映社会群众各方面的民生需求,能够反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总体需求,能够反映政府行政行为的社会效用,能够在案件审理中折射出法律法规在社会中实施的实际效果,能够反映出信访案件中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在立法中应当关注的,并及时给予回应的问题。如果在编制地方立法规划时,全方位地考虑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律,那么制定出来的地方性法规的社会认可度会得到较大提高,并得到有效实施。

  但是,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地方立法活动来看,大数据的应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很多地方人大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官方网站,但是应用范围较窄,功能开发较少,主要用于方便人大代表的联系、议案的提交、建立地方法规数据库、进行法规备案审查、公告征求意见等。运用大数据助力地方立法规划的编制,目前在我国尚属空白。

  法律法规作为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不但要正确反映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反映出一定的前瞻性,为未来的社会发展预留空间,从而使法律法规能够保持在较长时期内的稳定性。而大数据最重要的价值恰恰它的预测性,即通过对诸多事物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地方立法带来了新的机遇。地方立法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抓住机遇,借助大数据科学编制地方立法规划,制定地方立法计划,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凸显出地方立法对地方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编制地方立法规划是开启地方立法的第一步,因此,运用大数据提升地方立法能力,提高地方立法质量,首先要从借助大数据提高地方立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开始。

  转变观念。提高对应用大数据助力地方立法规划编制的重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良法必须是能够客观反映社会实现的法律,能够反映社会矛盾焦点的法律,能够将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意愿紧密结合起来的法律,能够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行为、平衡社会利益的法律,能够引领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遵循。良法形成的前提是立法者对社会基本情况精准的调查和研判,而调研方法是决定调查研究是否深入全面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调研,基本属于对个别样本的调研,能够获取一定的信息,但存在模糊性,缺乏全面性。目前,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正在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数据分析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立法机关能够运用大数据进行社会综合情况分析,必然能够获取更为全面且精确的信息,从而为编制立法规划、制定良法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

  实现数据共享。地方立法机关要掌握地方经济社会状况的全面信息,前提是要实现与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的数据共享。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印发实施后,政府部门全力推进政府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在向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政府部门所获取的数据较为全面,基本能够反映出社会生产生活的常态。司法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进一步加强,在司法活动中形成的数据可以反映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非常态。比如,刑事案件类型数据可以反映出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长板”和“短板”,民商事案件类型及裁判结果数据,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群众一般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所在,行政案件类型及裁判结果数据,可以反映出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与服务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这些数据如果能够为立法者所用,进行综合分析,必定能够理清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客观规律,对于科学编制地方立法规划,确定一个时期内的重点立法项目,以及预测之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立法方向,充分发挥立法促进改革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探索数据与立法的深度“合作”,来破解立法领域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效率。进行大数据分析,采集社会热点、收集和筛选立法意见,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规律对接到立法领域中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相应的立法专业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保障。虽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非常巨大,但是借助大数据提高编制地方立法规划的科学性,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教育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 助推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有优势

    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类院校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助推这些普通教育类型的学校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那就是遍布各地的1万余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的独特优势职业院校具有劳动教育的理念优势。职业教育是以一种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教育理念上追求不是系统构建科学文化知识

  • 打开劳动教育的新天地

    【教育透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 重塑劳动教育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1、劳动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处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我国劳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即使有时候很努力

访谈

文献

  • 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作出新贡献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联合举行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 土地纠纷与过失杀人

    1785年,广东省东莞县的陈文友失去了已耕作了30年的佃租土地,原因是田主收了黄某更多的土地租用金。陈文友因此与黄某打了起来如果把这起案件仅仅作为家庭悲剧,那么这起案件并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如果有数百起类似因土地产权“转移”引起的暴力事件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