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国际

美好生活的世界历史意义

杨生平
2019-01-21 08:30:48  来源:光明日报

  一

  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裕后追求的更加自由平等和有尊严与美德的高品质生活,它的实现既与个人的努力和一定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也与国际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势力的抬头和呼声的高涨,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未来与趋势深表忧虑。这自然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因为经济全球化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凡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自然会拥抱和投入经济全球化,凡经济全球化的受损者自然会拒绝甚至反对经济全球化。不过,仅凭利益取向和主观喜好判断并对待经济全球化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必须要上升到世界历史研究的高度。

  这就需要回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各民族国家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与接触,但并未形成统一的世界历史;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才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自此以后,各民族国家不管其意向如何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纳入这一历史进程。

  二

  当然,世界历史自产生后也有一个程度不断拓展的过程,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就一国而言,他可以选择加入或脱离经济全球化,但从历史发展整体趋势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日益联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整体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这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必然发展趋势。面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脱离与反对经济全球化都不是明智之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融入经济全球化,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立足本国实际,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减少和规避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不利因素,从而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

  世界历史不仅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强盛,也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个人发展的最高状态是自由全面发展。这既需要一定社会条件作保障,也需要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自由与幸福都不可能从天而降,它们需要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实现与创造;而劳动就有一个劳动能力问题。劳动能力的增强不是仅仅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社会发展去培育。只有通过具体的生产过程和广泛的交往,个人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马克思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而这种生产显然在一国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广泛国际交往和自由合理的国际生产与分配秩序。另外,马克思所理解的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还必须超越旧式分工的束缚,让人们自主地选择工作、生活和活动。显然,这一理想距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但它对我们今天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理解却有着指导意义。

  美好生活一定是自由生活,这里的自由既指社会赋予每个人更多自由平等发展的权利,也指个人可以自主地发展个性、品质和多方面能力;美好生活一定是和谐生活,这里和谐既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也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由此,美好生活是一个没有上限却有下限的概念。没有一定物质基础作支撑的生活不是美好生活,但光有物质上的富裕没有精神充实的生活也不是美好生活。同样,光有个人发展没有社会发展的生活不是美好生活,反之亦然。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对此的满足程度也有一个不断提升与拓展的过程,因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三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对美好生活的实现有着如下规定意义:

  首先,和平和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客观条件。美好生活只有在世界整体呈现和平与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人类已经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整体,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战争都可能引起世界整体动荡。虽然目前世界总体背景是和平与发展,但也潜藏着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等非和平因素,局限战争时有发生。另外,随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在全球持续蔓延,这些都给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增加了不少不确定因素。当前和平与发展的环境来之不易,需要各国精诚合作、用心维系。只有不断增加和平力量,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施普惠式发展,才能维护与巩固这种良好的世界环境。只有持续拥有这种良好的世界环境,人们才有可能去追求并实现美好生活;否则,即使实现了美好生活,也会因世界环境的破坏而受到影响。

  其次,全球经贸联系与人际交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美好生活实现的社会条件与个人能力都需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实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决定包括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只有拥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拥有先进的产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只有加入国际贸易与合作,才可能拥有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产品。也许竞争是残酷的,但不加入竞争就不可能得到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生产力,也不可能增强社会发展能力和动力。试想在一个产品虽丰富但都是旧式产品的国度,人们的生活能称得上美好生活吗?另外,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参与全球合作与生产也是提升个人能力和实现最广泛交往的较佳路径。个人美好生活要靠个人能力的提升去实现,只有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才可能极大挖掘并培养个人的各种能力。

  最后,文明交流与互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裕后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的生活,此时文化在人们需求中的地位就会不断增强。这种文化需求不仅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充盈和人格的完善中,还表现在产品品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娱乐方式中。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各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信念信仰与审美特征各不相同,但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条件下,不同文明才可以共存共融、相互促进并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也给世界发展增添了活力。面对世界历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人民追求并实现美好生活,“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过程。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作者:杨生平,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重视马克思财富论的现代意义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要的不是劳动者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创造更多价值,而是力求用更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马克思的财富论是其经济学体系中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界比较重视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和研究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职工队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各级工会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是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

  • 工匠精神重在细节创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企业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意思维,通过研发与技术创新抓住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宏观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微观来说创新是一个新的想法或新的发明变成商业化成果的过程,而商业化成果的品质取决于工匠精神;从根本上看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进一步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8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工会组织是群众组织,也是政治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工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访谈

文献

  • 土地纠纷与过失杀人

    1785年,广东省东莞县的陈文友失去了已耕作了30年的佃租土地,原因是田主收了黄某更多的土地租用金。陈文友因此与黄某打了起来如果把这起案件仅仅作为家庭悲剧,那么这起案件并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如果有数百起类似因土地产权“转移”引起的暴力事件

  • 初心不负映日月 丹心碧血铸忠魂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继承。——这是临刑前王步文写给妻子方启坤绝笔信的全部内容。王步文,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年仅33岁的王步文在安庆英勇就义。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