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深层危机-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国际

“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深层危机

薛晴 刘胜
2019-03-20 10:1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曾长期占据世界主导地位。某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肇始于欧洲的西方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成功和正确的文明,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而亚非拉地区则处于文明和文化的边陲,其开发与开化必须经由西方征服、殖民和教化。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一些非西方国家饱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历经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的蹂躏和摧残。时至今日,某些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物质强制力和文化优越感仍然没有削减。它们不仅绞尽脑汁地刻意打压非西方国家,而且不遗余力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向世界推销其所谓的“普适性”价值。然而,轮番在欧美上演的各种危机乱象,使一向自诩“文明中心”的西方国家猛然发现,自己已深陷“后院失火”的尴尬境地。例如,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尚未彻底化解的“欧债危机”、接续曝光的“棱镜门”和“邮件门”丑闻、令欧洲头疼不已的“难民潮”、频现欧美政坛的“黑天鹅”事件、此起彼伏的种族骚乱、多国连发的暴恐事件等。这一系列危机和乱象,让人难以将其与人类理想的文明联系在一起,又岂能对全世界具有普遍吸引力?

  也许西方人士并不愿意承认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日渐褪色的事实,一些人尽管也在不断反思和质疑“美式民主”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价值观,但仅限于“西方文化中心论”框架下的“修修补补”,绝不会“越雷池一步”。那么,西方文明是否能够真正成为所谓的“普适性”文明?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西方文化是否仍能妄自尊大以“中心”自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必然决定于经济基础。同时,又因政治上层建筑常表现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所以其必然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故而,思想上层建筑既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能动地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据此观照,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决定并影响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而它所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又增加了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单纯从经济和政治层面来看待当前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而看不到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实属管中窥豹之举。事实上,近年来在西方大国发生的诸多危机和乱象,从根本上表明以个人主义、个体性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正在挑战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本质上要求集体性、整体性的文化主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其中,这种“世界的文学”显然是指称“世界文化”。这一科学论断如同一柄穿越170年时光隧道的利剑,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批判“西方文化中心论”的锐利武器。这柄利剑之光,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到:正是当代资本主义一意孤行地抛弃了文化的公共财产性质,西方文化的排他性固化了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欧美大国罔顾世界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并行不悖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西方文化中心论”对唯物史观的完全悖逆,才使危机与乱象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链条上持续蔓延,成为人类文明乐章中极不和谐的音符。究其本质,在于西方文化浓厚的重“个体”轻“整体”基因,已经成为束缚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种基因正在变异为“自我中心主义”,它漠视个体对整体利益的破坏,其衍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因个体私利而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与此同时,作为这种文化基因变异的最大受害者——非西方国家——愈发珍视本国文化,并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加强联结;非西方文化已然觉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就是明证。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发展过程。与所谓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无疑更有现实依据和说服力。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文化既不是各民族各国文化的“同一化”,或某个民族乃至国家文化的“普适性”,也不是各民族各国文化的自行消亡,更不是要形成一个凌驾于各民族各国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存在。恰恰相反,它只能是通过各民族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漫长历史演进展现出来。同时,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文化,是有效应对人类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巨大精神力量,绝不是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吹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正是带领中国人民这样做的。“中国梦”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新路,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结借鉴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四个自信”不仅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给世界带来对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等的多种自信;“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全球共识,增强了全世界对未来的期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方向指引,而且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为构筑世界文化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注入了鲜活血液和强劲动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审视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必将看到中国文化因其恢宏包容、璀璨雄阔而屹立于世界的光辉前景。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充分的历史智慧。

  

  (作者系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北工程大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史上的重要文献——重温恩格斯《伍珀河谷来信》

    《伍珀河谷来信》写于1839年3月,匿名发表在青年德意志运动机关报《德意志电讯》刊物上,它是恩格斯深入家乡伍珀河谷地区的巴门和埃尔伯费尔德出身于纺织工厂主家庭的恩格斯,并没有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审视工人的状况,而是表达了对工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他怀着对工人诚挚的感情深入工厂开展调查研究,探究工厂工人真实的生活。

  • 财经素养的基础在于尊重劳动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财经素养首次纳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财经素养教育回应时代之需今天,我们之所以把财经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容,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因为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公民需要在创造、管理和使用财富方面养成必要的财经素养。

  • 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的研究基础

    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缩短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三个问题以平衡性为首。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

  • 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分析

    通过借助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反映了诸多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具体来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较好的,不过依然存在动态提升空间。随着国力增强、劳动者收入提高、脱贫工作深入、社会福利改善

访谈

文献

  •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何是1920年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1920年初,毛泽东身处北京,正忙于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就任湖南督军

  • 改造思想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英雄王杰的共产主义思想改造观

    编者按:王杰,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1965年7月14日王杰,牺牲时年仅23岁,入伍不到4周年,被誉为雷锋式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入伍后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