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反物质缺失之谜-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科技

探寻反物质缺失之谜

李祖豪
2018-11-29 10:36:47  来源:人民日报

  仰望星空,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基本都是由正物质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你我,形成了生命。然而,宇宙中也存在着正物质的对立——反物质。

  自然界纷呈多样的宏观物体还原到微观本源,都是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所构成的。通常,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则是正常物质的镜像,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瞬间湮灭成为能量,能量释放率要远高于氢弹爆炸,这巨大的能量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基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首次提出反物质概念。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反电子”并命名为正电子,因此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此前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已经观察到了“反电子”迹象,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反粒子。此后,人们开始利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制造并研究反粒子,1955年制造出反质子,后来又陆续制造出反中子、反氘核甚至反氦四。1995年,在欧洲核子中心制造出了反氢原子。这些反物质粒子和正物质粒子除了电荷不同,其他性质几乎相同。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起始于大爆炸,大爆炸之后应该有相同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为什么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反物质呢?反物质去了哪里?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正反物质在宇宙演化中的性质不同,反物质逐渐消失,只剩下正物质,不过目前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另外一种认为大爆炸产生的物质和反物质分别处在宇宙中的不同区域。

  很多科学家相信,在宇宙的遥远之处有大范围的反物质星系区存在,那里的宇宙射线主要由反质子和反氦四组成,其中部分会飞进我们这个由正物质构成的区域。这样放置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磁谱仪就能接收到它,这是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计划的主要物理目标之一。

  AMS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发起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和王贻芳。AMS探测器2011年升空,到目前已经持续运行超过7年,获取了超过1200亿宇宙线事例,并将持续运行到国际空间站使命结束,不早于2024年。AMS的核心“永磁体”由中国研制,其电磁量能器由中国、意大利和法国共同研制。

  AMS能准确区分宇宙线中的各种不同粒子,找出从遥远的太空飞到AMS的反氦四粒子。反氦四是氦核的反物质粒子,被认为不太可能由碰撞产生。所以,如果能从宇宙射线中观测到反氦四粒子,将是反物质天体存在的有力证据。

  近期,丁肇中在欧洲核子中心的报告中称,已经观察到两个反氦四候选事例。若AMS的结果证实了远处有反物质区域存在,将为揭开反物质缺失之谜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是里程碑式的物理成果,值得期待。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所AMS实验物理分析协调人)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快递员维权遇困境 工会援助促和解

    伴随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大众消费模式的转变,快递员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有些快递公司用工管理不规范,不少快递员在维权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2018年4月,曾某来到合肥市职工帮扶中心寻求法律援助。职工帮扶中心指派法律援助律师详细地了解曾某的主要诉求和现有证据。

  • 把握工会组织的新使命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领导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制定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全总改革试点方案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每到一地考察都深入基层看望劳动模范和一线职工,亲临全总机关与劳模代表座谈,给“郭明义爱心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工会工作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奋力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2018年10月22日至26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 准确理解劳务派遣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案例。希望通过我们的解析,能够帮助广大劳动者准确理解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18年2月,四川省达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工会在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时

访谈

文献

  •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形象不仅仅取决于其族群的基因,更是由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决定的。风俗和律法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风俗和律法呈现和塑造了不同的人的形象。在古罗马法、中世纪欧洲法、传统中国法中,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决定着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权利和义务。而现代法律制度则预设了“理性人”的形象,每个人皆因具有理性而享有在法律眼中的平等,对自己的人格和财产享有排他的支配和控制权、与另一“理性人”达成的合意享有视同法律的效力,并应当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 加了封印的古诗 如何与我们的当下建立联系

    “为什么要读古典诗歌呢?我们没有生活在轴心时代,只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前段时间,在北京一处胡同里的小众书坊,刚过不惑之年的黄德海,好像给他一壶酒,就完成了“伶俜、清瘦、见面就喊喝酒”这句诗的演绎。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