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探寻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重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李志勇
2020-08-12 13:35:24  来源:学习时报

   140年前,为了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新成立的法国工人党,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作,曾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赞这本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这部著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魅力在于,它深刻回答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解放的重大课题,用通俗的语言指明了通向未来的现实之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而存在的。社会主义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面对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人类何去何从?

  早在14—15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有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无产阶级从一产生就深受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剥削压迫,“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就是无产者悲惨处境的真实写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无产者要进行革命运动,就需要相应的思想指导,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300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文学描写。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描绘了一个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这本书和意大利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德国安德里亚的《基督城》在西方被称为“乌托邦三部曲”。第二阶段是18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属于启蒙运动中的左翼,主张消灭私有制,直接实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并作出了理论论证。第三阶段是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主义者,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使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达到最高水平。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他们的思想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反映,也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他们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值得追求的。因此,“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他们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同时,恩格斯又指出,“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他们把握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革命行动,相信偶然的天才人物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脱离了社会现实,也就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恩格斯一语道破了关键:“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关键在于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充分暴露,但空想社会主义者依然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因而也找不出通往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18世纪,他们的认识工具是陈旧的。他们的社会历史观,要么是唯心主义的,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英雄、神灵、理性等精神力量,找不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要么是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的,虽然看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却看不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因此,他们无法对历史事实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首先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他们站在时代思想的最高峰,批判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构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改变了世界,创造了社会历史。把实践引入哲学,既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思辨哲学之弊端,又回答了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难题。

  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人在实践中,面对的是一个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人们要生活下去,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精神活动,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第一个实践活动,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而无产阶级之所以要革命斗争,根源在于其背后的经济动因。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用自己出卖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量,要比工人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价值量大得多,这个大出来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资本家利润和财产的来源。死劳动剥削活劳动,这就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秘密。而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工人的部分劳动,必然会生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对抗,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夺回劳动成果,就具有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由于“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才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从空想变成科学。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陈望道一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在践行信仰中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将一切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陶行知: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二十年

    陶行知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至今仍然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致力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