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溪村到常口村-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从赤溪村到常口村

——福建生态保护与旅游扶贫典型模式探索

孙杨杰
2020-09-28 13:59:29  来源:福建日报

  绿色是福建的底色,生态是福建的优势。早在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就深刻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近些年来,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福建省率先走上了生态文明之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突破。

  从地理区位来看,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村”代表了福建村落的典型位置特征。这些年来,无论是闽东大山深处的赤溪村,还是闽西北革命老区常口村,都紧抓“山村”特色,践行“两山理论”,将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实践紧密结合,大力开发体验型、康养型、研学型生态旅游产品,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抓手,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发展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地理区位一东一西的两个村落,其实现脱贫攻坚的路径,既有共态又有异态,在精准扶贫模式上都趋同“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都趋同“生态”,表面上是两个贫困乡村扶贫脱贫,本质上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可贵探索。

  旅游精准扶贫的共态模式

  “两山理论”为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旅游产业兴旺发展的坚实后盾和有力保障。30多年前的赤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村民们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加野菜。20多年前的常口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没有几栋新房子,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唯一的资源就是绿水青山。赤溪村与常口村始终不忘总书记留下的字字叮嘱,把握山区独有的绿色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后发潜力,共同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

  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发挥国企带动作用。两村充分激发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采取“政府主导+国企投资+农户参与”的旅游项目带动模式,推进政企合作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从2004年发展旅游开始,赤溪村就与国有控股企业福建省万博旅游事业全面合作。2018年,全国百强旅游集团、省级旅游龙头企业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经过考察后与常口村开展项目合作,联合开发文旅康养项目。通过与相关国有企业的全面合作,两地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投资发展转变。与完全委托私营企业不同,国有控股企业的带动参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得扶贫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民的长远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农户或社团的参与性,因地制宜,因需而异,融合推进生态旅游模式创新。

  创新旅游扶贫内涵,开发研学基地项目。由贫困向小康的跨越,是两地干部群众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奋斗史创业史,更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论”的新征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调研时指出:“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目前,我国旅游扶贫已从粗放型进入精准型,旅游产业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外在产品;以教育研学、红色党建、素质拓展等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在做好生态文章的基础上,两村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由自然景观旅游向红色文化研学深度拓展,提升知识传播效应。作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赤溪村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积极开发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教学实施,挂牌成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开发《摆脱贫困的历程》《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多主题课程,通过介绍情况、讲解做法、传达经验等,向省内外党员领导干部提供精准脱贫经验借鉴与启示,传送山区如何画好“山水画”的宝贵经验。将乐县是闽西革命老区、苏区的代表性地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革命历史积淀深厚。常口村努力探索“旅游+文化”脱贫,发展红色党建、教育研学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打造“两山学堂”教育培训平台,大力拓展教育培训业务。实践基地建成后,“两山学堂”复与省旅游集团的两大重点项目——政和“廖俊波精神教育学院”、寿宁“红色下党”教育培训基地深度合作,形成红色党建研学体系,丰富闽东、闽北、闽西合作培训模式。该项目已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工,学堂整体建筑风格借鉴闽北传统书院并加以创新,以院落式、分散式的布局配合粉墙青砖、块石、毛竹原木等地方材质,通过传统园林借景、融景手法及声光电、VR等现代展陈技术还原情境、提升互动,实现红色旅游项目的创新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创新旅游扶贫发展,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制度创新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福建在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制度创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主政闽东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闽东人民早日摆脱贫困。3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赤溪村加大扶持力度,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全方位汇集。与此同时,成功的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省、市、县各个层面积极主动的制度创新和规划设计。赤溪村和常口村在发展生态旅游及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积极制定健康发展民宿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制度和标准,这些制度设计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实践参考。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到《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宁德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实施方案》《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建设与服务规范》《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与服务规范》《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文件,各级政府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精准扶贫开发提供保障。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异态特色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正努力建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示范区。在扶贫攻坚的探索中,赤溪村与常口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赤溪村与常口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发展了两地经济,走出了不同路径、相同色彩的青山绿水之路。

  保护青山绿水,赤溪村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产业腾飞的基础,30多年来,历经“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赤溪村都十分注重打牢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力提升水电气化水平的同时,保护青山绿水。特别是桑园水电站的建成,为赤溪旅游发展的起飞打牢了基石。1989年,在宁德地委的强力推动下,赤溪村上游将建设桑园水电站,并进入前期准备。1989年7月,宁德地委、行署在福鼎举行现场办公会,对赤溪村桑园电站工程前期工作经费加大支持力度。作为福鼎历史上最大的扶贫项目,1996年12月4日桑园水电站建成,赤溪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村民开始开发生态旅游实现增收。赤溪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向“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产业说“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2003年,一个可能危及当地峡谷溪瀑资源的“下山溪小水电项目”被赤溪村坚决否决,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以保护。现在,赤溪村制定了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同时以“房前屋后菜地化、田间资源是公园”为特色,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整体景观设计建设。这里,坚持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过度硬化,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保护青山绿水,常口村夯实生态产业项目。单一化与粗糙性是近年来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常口村积极融入将乐县“四区一廊”旅游布局,立足自然风光美、文化底蕴深、乡风民俗好等优势,大力丰富生态产业类别,深入挖掘生态旅游项目。一方面,将乐县对常口村等6个村的生态区位商品林,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建成农民公园、沿河步行栈道等。常口村针对传统生态漂流项目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流转土地,引进种植美国纽荷尔脐橙,并把网络销售与现场采摘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带动了镇里其他三个贫困村实现稳定村财增收。另一方面,以“深呼吸、大健康”为主题的候鸟之家康养基地项目已签约落地;建成云衢山漂流项目,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2019年4月,常口村被列入福建省“全福游·有全福”旅游精品线路,省旅游发展集团经过考察后,决定投资6亿元在这里打造文旅康养基地。2019年12月,常口村的常青旅游区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项目建成后,将联动玉华洞景区、文博小镇、回头山森林康养项目,推动将乐全域旅游发展。

  脱贫攻坚路上,赤溪村“自上而下”久久为功,常口村“自下而上”厚积薄发。赤溪村的脱贫奋斗,源于1984年6月24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村贫困状况的来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从而开启了至今仍奋战不息、惠及全国各地的扶贫攻坚运动。30多年来,赤溪村经历了“输血式”就地扶贫、“换血式”搬迁扶贫、“造血式”产业扶贫,实现了从“中国扶贫第一村”到“小康村”的美丽巨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可以说,赤溪模式始发于“自上而下”的外力引导,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政策帮扶,落地于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实践。他们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扶贫攻坚进行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形成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扶贫攻坚持续推进、老百姓直接受益的良好扶贫局面。

  地处闽西北偏僻山区的常口村,虽未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2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重要指示作为行动指南,一张蓝图绘到底,厚积薄发,努力把常口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相对于赤溪村的实践之路来说,常口村走的更像是一条“自下而上”的主动开发之路、脱贫攻坚之路,以当地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为主轴。直到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常口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常口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997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调研嘱托,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20多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之后,常口村才走到全国舆论的聚光灯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现在,常口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村,一条符合村情民意的“农业立村、生态兴村、旅游强村”的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正悄然形成。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福建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数十年来,福建省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福建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在中国工程院今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指数中,福建排名第一。这些成果,都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与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人民的政党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承诺与回应。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创新践行“两山理论”的新征程上,福建省以赤溪村与常口村为范例,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为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中央党校博士后)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